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小时前
《公共行政学史》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何艳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与博士生导师,长期聚焦“大国转型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研究领域包括城市与地方治理、改革与社会治理。致力于从国家和城市的真实场景中,构建对及转型的普遍性理解。
二、文章重点
本文不专注于阐述相关流派人物的具体观点,亦非对公共行政学说史的断代史划分,而是系统而细致地梳理学科知识演进脉络及其逻辑,深入探讨公共行政学的起源、发展、危机、分化与整合。
三、基本内容
公共行政学以公共行政实践为研究对象,其存在前提是公共实践的存在及其特殊性。学科历史演变反映出重点转移,大致可划分为起源与产生、危机与分化、整合与批判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化为九个部分。
1、起源与产生
美国进步时代的行政改革,因工业化与城市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促使有限理论受到挑战,行政专业化进程加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提出,科层制与科学管理思想的引入,为公共行政学的诞生奠定理论基础。
2、危机与分异
公共行政学面临学科科学化与身份危机,西沃之争体现出对学科定位、方与价值取向的讨论。新兴理论如公共选择、新公共行政、黑堡宣言,强调民主与效率的平衡,挑战传统行政学。
3、整合与批判
管理主义的复归与治理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与整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诞生,强调服务而非掌舵,促进多元主体合作,解决行政效率与民主冲突。
四、总结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争议与探索的历程。从效率到民主,再到治理与多元主体合作,学科在曲折中不断进化。认识论的多元性体现在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的交织,学科历史发展展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五、思考
从以为核心到以为节点的转变,体现了公共行政学重心的转移。行政合法性不再是单一视角,而是效率与民主融合的产物。多元行政主体协同治理,不再是唯一核心,而是与社会和市场共同形成治理网络。这一转变是基于行政效率与民主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渐进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