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4: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03:37
披风,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服饰,它具有对襟、直领、两腋下开衩的特性,通常有两长袖,室内外均可穿着。在明清时期,尤其在明代,披风颇为流行,如《云间据目抄》中提到的“披风便服”。尽管清朝入关后,由于“男从女不从”的习俗,披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服饰中就多次出现了披风的身影,这表明披风与斗篷有所不同。据《三才图会》记载,明代披风与宋时的褙子相似,而清代则出现了立领对襟的披风样式,这在一些画像中有所体现。
中国明代的思想家朱舜水在日本留学期间,对日本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日本孔子”。在他的遗作《舜水朱氏谈绮》中,描述的披风是直领对襟,有着左右开衩的设计。而明代的披风与宋代褙子的样式相似,但与欧洲的斗篷有所区别,后者在近现代常常被误称为披风,但实际上是不同的服装类型。
近现代的“披风”概念,实际上指的是欧洲的斗篷,如古埃及浮雕像中的形象,以及在地中海地区和欧洲流行过的款式。这些披风在长度、用途和设计上都有所不同,包括日常用的披风、宗教用的祭披、舞台用的披风,甚至包括礼仪场合的特定披风,如观剧披风和骑士的长披风。然而,这些都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描绘的传统披风。
披风〔dress smock;manteau; mantle;cloak〕 披用的外衣,又称“大氅”。无袖、颈部系带,披在肩上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斗篷一般连帽。披风多为一片式结构,多为北方人和儿童在冬季穿用。后也泛指斗篷。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