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永宁寺碑作为明朝时期的两座重要石碑,分别见证了永乐七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简称永乐碑)和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简称宣德碑)。永乐碑为花岗岩雕刻,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36厘米,正面刻有汉字30行,每行字,碑额书写“永宁寺记”,碑阴则有蒙古文与女真文译文,两侧刻有六字真言。文字由明朝邢枢、阿鲁不花和康安分别书写。宣德碑尺寸稍大,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仅正面有碑文,额书“重建永宁寺记”,刻字30行,每行44字,全为汉字内容。
两碑记载了当时黑龙江下游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状况及明朝对他们的关怀。特别提及了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和高级如亦失哈等人的巡视宣抚活动,以及在奴儿干地区建寺塑佛的宗教和政治意义,展示了“柔化斯民”的成效。碑文生动描绘了民众对明朝的忠诚,表达了世世代代的臣服之心。如《重建永宁寺记》所述:“宣德初,太监亦失哈率众再至,七年,同都指挥康政领兵再至,安抚当地民众。”
碑文还体现了明朝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如辽、金时代的传统延续。记载了亦失哈等人对当地居民的慷慨赠予和安抚,使得民众欣然接受,表示无异议。碑后还有百余人题名,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工匠、医生等,展示了当时多元社会的互动与合作。永宁寺碑是研究明代东北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对于了解明朝对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永宁寺碑是中国明朝的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今俄罗斯特林,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一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永宁寺碑是明朝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清末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而这两块石碑则被拆除并运往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