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样可以减缓听力衰退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4:5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39

如何缓解或治疗听力衰退?
1、保持乐观情绪:当人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分泌会有所增加,使得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流动缓慢,会导致血行障碍,内耳供氧不足,进而发生突发性耳聋。
2、调整饮食结构:日常生活中,应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这样可以有效扩张微血管,从而促进内耳的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
3、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之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向医生询问是否有耳毒性,家族中有耳毒药物过敏史者更应慎重用药。
4、避免噪声的接触:耳朵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导致噪声性聋,因此应远离噪声。特别是一些年轻人,长时间佩戴耳机大声音的听音乐,也是目前耳聋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5、经常按摩:按摩耳廓,提捏耳垂,按摩风池穴等对于听力保健是非常有益的。也可闭目静坐,将两手食指分别置入两耳孔中,然后迅速离开两耳孔,如此连续10次。此运动被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醒脑健智、聪耳明目的作用。
6、不要随便掏耳朵:耳朵的外耳道皮肤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用力不当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还有可能伤及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导致听力下降。对于耳道耵聍较多的人,日常可以用经过消毒的卫生棉签清洁耳道,如遇耵聍栓塞需到医院由医生处理。
7、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患有这些疾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动脉硬化者,内耳血运极易发生障碍而引起突发性耳聋。因此,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也很重要。
8、发生听力下降三个月,且通过治疗无法恢复的患者,需尽早选配助听器。因为内耳听觉毛细胞如长时间感知不到声音,听觉敏感度会下降,造成听力的迸一步减退,这也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40

首先保持好的心态,第二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第三就是注意饮食,第四就是注意睡眠。以上都做到了听力衰退就会减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40

一、要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轻松愉快。二、防止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假如长期接触机器轰鸣、车间喧哗、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导致内耳微细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力下降。所以尽量避免或减少噪音的干扰,是保护听力的第一要务。三、按摩,按压耳垂前后的处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凹陷处),可增强内耳的血液循环,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最好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按摩,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效果更佳。非常有效的一种耳部保健操。四、不挖耳朵,常用耳勺、火柴棒挖耳朵,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会损坏耳膜。奇痒难忍时,可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他命 B、 C及鱼肝油。五、别用耳机太久太久,经常使用mp3、mp4或mp5时,在使用耳机听歌或看视频时,要注意音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长,因为这会降低听力,如果想要长期使用,请不要使用耳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41

保持愉快的心情,尽量不要长时间呆在噪音环境下,首先要去专业的听力中心检查一下听力,看自身的具体情况,如果听力已经比较严重了建议早点配戴助听器。配戴助听器可以保护残余听力,延缓听力下降的速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41

听力衰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与年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虽然不能完全逆转听力衰退,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缓其进程。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持适度的体重,并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包括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可能减缓听力下降的速度。
避免噪音暴露:长期暴露于高分贝噪音中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因此,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如工厂、建筑工地或音乐会等。如果无法避免,应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护设备。
定期检查听力: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听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对于经常暴露于噪音中的人群,更应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积极控制这些疾病,按医嘱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并可能减缓听力衰退的速度。
使用助听器:如果已经出现了听力衰退的情况,使用助听器可以帮助改善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听力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具体的减缓听力衰退的方法可能因人而异。如果你对自己的听力状况有任何疑虑或担忧,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听力专家,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