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4: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5:13
这本书源自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应《世纪评论》之邀,以连载形式发表的十四篇文章。它不是具体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具体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独特体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体系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同样可在基层社会发挥作用。
作者边探索边讲述,观点具有讨论性,既从具体事物提炼,又在具体事物中不断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1)基层人口的不流动性: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和工业可以迁移,而农业却因土地固定而缺乏流动性。这种不流动性导致了土气的产生。
(2)熟人社会:社会学中,社会分为无具体目的、因生长而形成的社会和为完成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乡土社会属于前者,乡民平素接触的是生而俱来的人物,这种关系无需选择。
(3)乡土社会的信用建立在对规矩的熟悉,而非对契约的重视。这种信用在陌生人面前无法应用。
(4)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流弊,土气成为贬义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格局上,乡土社会的人们并非愚昧,而是没有用字的需求。如果中国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洋,我们的格局像石头丢入水面产生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社会关系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社会范围由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每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中国的家是单系的,包括父系,家的性质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着显著差别。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配轴是夫妇。
乡土社会中,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即男女有别的原则。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