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典故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扼腕”这一词语源于战国时期一段悲壮的历史。"扼"意为用手掐住,"腕"指手腕,"扼腕"原意为激动地握住手腕,表达激愤或振奋的情绪。现在则多用于表达惋惜,常见于书面语中,如“扼腕叹息”、“扼腕长叹”。这段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三》中。


在战国时期,秦国将领樊於期因触怒秦王,家人惨遭不幸,他逃至燕国寻求庇护。秦王悬赏千金和捉拿他,形势严峻。樊於期在燕国受到燕太子丹的收留和同情,太子丹为了抵御秦国的威胁,寻求勇士刺杀秦王。


著名的侠士荆轲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他明白必须以秦王所重视的礼物为敲门砖。他决定携带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以示诚意。然而,太子丹对杀害樊於期犹豫不决,荆轲不得不亲自告知樊於期实情。


樊於期听闻后,悲愤交加,感叹无计可施。荆轲坦诚告知太子丹的计划,樊於期在听到能借此机会报仇时,眼中闪烁出决绝的光芒。他毫不犹豫地袒露右臂,紧紧握住手腕,激动地说:“这是我日夜渴望的复仇时刻,今日终于得偿所愿。”说完,他痛下决心,自行了断,以示对秦王的愤怒和对复仇的坚定。


扩展资料

扼腕,一词是从史实中留下来的词语。是用手掐住的意思;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虑、愤怒、激动等心理活动,是书面语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