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评分 1(Propensity score)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6:3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8:45

探索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简称PS)的奥秘,让我们从其诞生的背景谈起。PS的诞生源于对因果关系探索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医学研究中,因果关系的推断至关重要。


因果关系</,简单说,就是当我们想确定一个干预措施对个体健康结局的影响时,要在所有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进行。这就是为何随机对照实验被视作黄金标准,通过随机分配处理(如药物或手术),确保基线特征在各组间的平衡。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局差异,可以直接归因于治疗本身的效果,消除了混杂因素的干扰。


然而,观察性队列研究中,治疗分配并非随机,病人的选择可能受到其基线状况和预后的影响。这就引入了混杂因素,使得直接比较结果无法得出因果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ubins和他的团队提出了倾向性评分的概念,旨在模拟随机化实验,从观察性研究中推导出因果效应。


PS的定义</:PS是通过分析病人的基线条件,计算其接受治疗的概率。如果两个病人的PS相等,意味着他们的初始状态相近,治疗选择近乎随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随机实验,从而更准确地探讨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因果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PS的构建必须基于预治疗的基线因素,这些因素必须在治疗开始前就已经存在。选择基线因素的首要目的是控制混杂影响,而非仅仅判断接受与否。PS模型的AUC值通常在0.6-0.8之间,过高的预测性能(Perfect treatment distinction)可能导致组间对比失去意义。


PS的生成</:PS的生成本质上是对治疗可能性的预测,通常采用回归分析,如逻辑回归,或是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方法。选择自变量时,既要考虑与预后结局关联的变量,又需消除混杂因素。研究者可以选择临床数据中已知的基线变量,或者通过因果关系图(DAG)进行筛选。另一方面,数据驱动的高维PS(Hd PS)方法则可自动评估并选择对结局影响最大的变量组合。
总结来说,倾向性评分作为观察性研究的救赎工具,通过调整和平衡基线变量,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揭示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