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原文及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7:3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自己,同时也为后人设计的理想园,它与世隔绝,自然淳朴,安乐无忧,因此成为厌尘弃世、恶乱求安的人们所向往追求的境界。谢枋得是宋末爱国志士,宋亡后曾举兵抗元,抗元失败后转徙山林二十年,以示对元统治者的反抗与不合作。“寻得桃源好避秦”就是他这种流寓隐居生活与心态的写照。“寻”正看出作者有意识的主动追求,与元统治的对抗,“避秦”实是避元。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时光流逝,作者虽身处山林,而反元的志向却没有改变,反而愈益坚定。“又见”说明不止一年,时日之久。对于在异族统治下的爱国志士来说,其反抗的道路不外两条:一是举兵抵抗,志在恢复故国,一是洁身隐居,以示对统治者的不合作,这两条路谢枋得都走了,武力抗争不成,他就退而求其次,力图为自己寻找一个躲避元朝统治的桃花源。然而,桃花源本为理想而幻设,在现实中却难以寻求,更何况,既使是虚幻中的桃花源也没有完全与世隔绝,它不是因为桃花流水与一隙漏洞而为渔人所窥破了吗? 于是作者不得不发出心底的祈求与祝愿:“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莫”字见出作者的恳切心情,“怕”字则流露出其内心的担忧,而在这种祈望与担心之中更见出作者态度的决绝。“渔郎”则暗指元朝的荐举者与征辟者。落花无意,流水无情,可现实中的“渔郎”们却是有心的,桃花啊,千万不要随流水而去!期待、忧心、焦虑诸情绪缠绕于作者心中,使他虽身处“桃源”之中而心情却无法安宁。作者的担心或预感并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的现实证明,他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据《宋史》本传载,元朝统治者一直在不断地访求谢枋得的踪迹,以便招遗收心,他们派人多次征召,谢枋得皆辞绝而不就,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邀功取宠,竟逼谢枋得强行出山,将其押解入都,谢抵死不就,乃绝食而死。他那桃花源的美好理想终于在残酷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历史似乎在向人们证明;桃花源只能存于理想,却无法付诸现实。
  从题目看,此诗似乎在咏桃花,其实,作者是由观桃花而想起桃花源的故事,并进一步联系自己眼前的现实,表示自己躲避元朝征辟的愿望与决心,及其不屈的民族气节。因此,此诗表面上句句在咏桃花源的故事,实质上是句句在写自己的环境遭遇,表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借典咏志,不露痕迹,意虽含蕴而志向决绝。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