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3:30
巴西海军在1963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试图摆脱对外部军事援助的依赖,转向自主研发。当时的海军军事学院在马托斯海军上将的领导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海军的主战舰艇需求,重点在于保护南大西洋的海运线路和反潜作战。基于这些需求,巴西海军选择了英国沃斯珀·桑尼克罗夫特船厂的21型“女将”级护卫舰为基础,发展出MK10A型,最终形成了“尼泰罗伊”级护卫舰,这是巴西海军护卫舰队的核心力量,首舰于1976年服役。
“尼泰罗伊”级的引进不仅意味着巴西海军拥有现代化的反潜舰,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和作战指挥系统,如燃气轮机、减震浮筏和计算机系统。更重要的是,这一引进也促进了技术转移,巴西国内的造船厂得以通过技术转让学习,为后续的研发打下了基础。然而,“伊尼亚乌马”级轻型护卫舰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巴西海军在面临技术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和预算超支等问题时,不得不调整计划,仅完成了1至4号舰,之后的“伊尼亚乌马”级后续舰计划被中止。
在这个背景下,巴西海军并没有停下自主研发的步伐,他们从“伊尼亚乌马”级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开始了“巴罗索”级的研制。这一新型护卫舰是在“伊尼亚乌马”级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改造,旨在解决之前设计上的不足,推动巴西海军向主战舰艇自主建造的更高阶段迈进。
“巴罗索”号轻型护卫舰是其最新成果,于2002年12月20日下水。19世纪60年代起,巴西将海军主战舰艇的国产化列为了军队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巴罗索”号轻型护卫舰成为了一款让巴西海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