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哲学(两汉篇)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5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5:45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与汉代哲学发展进程

在结束战国时代之后,秦朝以法家为主导思想,强调法制与官僚制度。秦朝的迅速灭亡后,历经秦末农民,刘邦建立了汉朝。此时,汉初时期并没有单一思想作为正统,儒道两家思想处于相互制约的局面,但实际上,思想在汇聚、交融。

在战国、秦朝及秦末动荡时期,自上而下选择了黄老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与与民休息。然而,此时的黄老思想并非老子的原初思想,而是融合了战国末期老子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产物。儒家思想并未消亡,陆贾提出“江山逆取而顺守之”,主张仁治与德治,并强调与民休息与无为而治。贾谊在汉文帝时期提出秦朝仁义未施导致攻守之势的变化,吸收了儒道两家思想。

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聚集门客,构建了以道为本原、以元气为核心的世界生成论,主张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法家的法术势来治理国家。汉武帝早期,儒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直至窦太后去世,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术不再是先秦儒家,而是汉代今文经学。董仲舒融合了儒学、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构建了一套天人感应体系,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因。首先,正统思想必须是建构性的,而非解构性的。道家思想倡导无为与与民休息,难以建立国家。其次,正统思想需要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但无法回答“法”的合法性问题。其他思想,如阴阳家、墨家等,虽有探讨,但未能建立起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汉代儒学有几大特点:儒学经学化,与政治关系紧密,学者以解经为主,强调微言大义以论证政权合法性;儒学政治化和制度化,逐步意识形态化,成为政权辩护的工具;儒学与道家、阴阳家、法家融合。

汉代哲学有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系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目的论哲学,另一系以《淮南子》、王充为代表的大自然论哲学,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

阴阳五行说构成了神学目的论与自然论的理论架构。阴阳说与五行说原本相互,直到战国末期被融合。联结的中介是“气”。代表人物邹衍将阴阳、五行结合,并与自然现象、天道变化、王朝更替联系起来。阴阳五行整体构架运用类比逻辑,如春夏草木生长、秋冬草木凋谢,体现了事物整体联系与动态平衡。

神学目的论由董仲舒融合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等思想形成。董仲舒的“天”含义丰富,包括主宰之天与道德之天。主宰之天强调天与自然同一,道德之天认为天具有意志与道德属性,本质属性为仁爱,自然现象体现了仁爱,需遵循阳德阴刑论。董仲舒将自然现象道德化,认为政治伦理需符合自然的必然性。

董仲舒认为自然界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运行,认为这是天仁爱的体现。他将天意等同于自然现象,认为政治伦理需效法天。君王违背天意将有谴告,了皇权,为君权神授奠定基础。

然而,董仲舒的逻辑存在致命弱点,未能考虑中国幅员辽阔带来的自然灾害频繁问题,可能导致社会混乱。秦汉时期天灾频发,影响了政治伦理与君王统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