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传原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4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1:38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父亲朱松字乔年。他自幼聪明,刚会说话时,父亲指天告诉他:“这是天。”朱熹问:“天之上是何物?”父亲对此感到惊奇。他跟随老师学习《孝经》,阅读一遍后,在其上题字:“不如此,非人也。”他曾在沙地上独自端坐并以手指在沙上画八卦。他担任泉州同安簿,选拔优秀的居民作为弟子,每日与其谈论圣贤修身治人的道理,并禁止妇女出家为僧道。

在十八岁时,他被推荐至乡试并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他担任南康军知军。到达南康后,他兴利除害,并在遭遇干旱时,实施荒政,救活了大量百姓。完成任务后,他上奏请求依照规定奖励缴纳粮食的人。他偶尔前往郡学,与士子们讨论学问。他访问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恢复其原貌,并制定了《学规》以供遵循。恰逢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奏请朱熹担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立即单人前往任职。在任职期间,他因未能奖励缴纳粮食的人而辞职。后来纳粟赏行,他才接受职位。

朱熹开始接受任命,便给其他郡县写信,招募米商并免除其税收。到任后,客舟的米已汇集。他每日巡视民众疾苦,亲自视察辖境,独自出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处无人知悉。郡县畏惧他的形象,甚至自行离去,他管辖的区域秩序井然。他处理丁钱、役法等,若有不利于民众之处,皆予以修订和改革。在救灾之余,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计划。

有人指责朱熹疏于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的政绩值得称赞。”他为官五十载,仅在地方任职九年,立朝仅四十年。虽然家中贫穷,但朱熹总是满足于豆饭藜羹,与学生们共享。他经常从他人处借贷以满足开支,但仅接受符合道义的财物。他研究学问,主要在于穷究事物原理以获取知识,反省实践以验证实际效果。他认为圣贤道统之传散于文献,圣经之旨不明导致道统之传开始晦涩,因此他全力以赴研究圣贤的经训。他的著作广为流传。

朱熹去世后,朝廷立其《大学》、《语》、《孟》、《中庸》的训说于学官。他生前共撰写了100卷文集,与学生的问答共80卷,另有别录10卷。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