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21:08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侯身患重病,向秦国求医。秦伯派遣名医医缓前来治疗。医缓还未到达,晋侯在梦中见到两个小孩,他们声称:“这位医生虽好,但我们藏身于膏肓之间,他无从下手。一个小孩说:‘我们位于心脏与隔膜之间,他如何能触及我们?’”医缓抵达后诊断道:“病势已无法救治,病在膏肓,药力无法到达,无法施治。”晋侯虽然明白这是病入膏肓,但仍对医缓表示敬意,厚礼相待后让他离开。
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多个成语,如“病入膏肓”形容病情极其严重,不可救药;“疾在膏肓”指疾病已到无法救治的地步;“膏肓之疾”比喻根深蒂固的问题,难以根治;“竖子居肓”则形象地指病魔的存在。此外,"晋竖"、“疾竖”和“二竖”常用来指代病魔,而“二竖为灾”则直接指代生病的情况。"膏肓"成为难以治愈区域的代名词,"医缓"和"肓医"则泛指良医,而"竖子"有时也用来比喻病痛。在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成语常被引用,以描绘人物的疾病和困境。米芾的诗句中,"膏肓"也出现在对国家状况的比喻中,表示无可救药的困境。"医缓"则被用来形容治疗难题,"肓医"则喻指仅能处理简单问题的平庸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