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22:47
砍柴书院&写作营
关于大纲,砍柴院长说:大纲的类型仔细地拆解下来,也就几种:
1.起承转合(八股文的写作范例);
2.总分总;
3.是为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适合干货类);
4.混合型(适合相对复杂的行文)。
在我看来,陈公子的这篇关于麦家的文章,它的大纲类型属于第1种:起承转合。
这篇文章的行文相对简单,由序和6章组成,基本上是按照作家麦家人生的时间顺序撰写的。
一、 起:序。
也是整篇文章的总起。并且有一个总结句,也可以叫金句: 人生如戏,每一出都是明显暗地连好的 。这一句可谓伏脉千里,把后面的整篇文章串起来了。
作者在序里,交代他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麦家于2019年出版了《人生海海》,而这篇小说与他往常的谍战小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因为麦家不写谍战了,而写亲情了,是为了跟他的父亲,他的童年达成一个和解。
为什么要达成这个和解呢?于是展开了下面的内容。
至此,短短的一段序里,作者从“麦家的新作”这个 热点 切入,话题性强(因为谍战小说专家,不写谍战了,本身就具有话题性!),为整篇文章作好铺垫,且以“麦家要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作结,成功了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二、 承:第一段01;
在01段里,作者用几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交代了麦家与父亲“结仇”的前因后果。虽字数不多,但已经让读者非常清楚了:麦家之所以与父亲结仇,因为麦家觉得,他的一切的不幸,他童年的所有阴霾,都是由父亲一手造成的。
至此,作者想要表达的“和解”的对立面--感情的鸿沟,已用不多的篇幅,完整地表述出来了。
三、 转:第二段02,第三段03,第四段04
在02段、03段里作者分别人叙述了麦家的中学时代、大学军校时代。
还是为了远离那个让他窒息的人群,远离他仇视的父亲,远离那犹如梦魇的地方,麦家一方面用功读书,想以高考作为跳板远走高飞,一方面终于慢慢在文字-文学找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口,与文学解下了不解之缘。
04段可以作为我们这一帮爱好文学的人的励志样板。原来,一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是经历了这样的血雨腥风才得以面世,这已经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概括。原来,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是多么地难呀。试问:你愿意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被架在火上烤上11年吗?!
是的,麦家做这一切,还是要证明:自己是个可造之才,不是小时候人家口中眼中的坏人!
四、 合:第五段05,第六段06
05段,刚开始我还很疑惑,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
如果我来写,我会把麦家所取得的成就单独写成一段。因为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呀。
但是作者不,他只写了短短的半段,却立刻转了笔峰:
“老家的亲戚都来找他帮忙,哪怕芝麻粒子的小事……。只有一个人很少找自己,就是与童年决裂的父亲。”
作者没有写一个字,说麦家想让父亲主动与自己和解,却让麦家“支楞起耳朵”,等待父亲来求他帮忙。其实,儿子心中一直渴望着与父亲的和解。是他多年的心结,阻碍了他这么做。
在这里,作者的运笔,已经试着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了。
可当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一次次证明给儿子看,他心中有他时,儿子终于“想把父亲放在心尖尖上了”,父亲竟很快去世了。
这令儿子是多么地意难平!
在这里,高明的作者不写,我还是要写那句俗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的,是这个理。
在这里,因为《刀尖》的写作,又加剧了麦家对父亲的愧疚。
(并且,作者又贡献了一句金句: 对文字不敬畏,结果只能是自戕 。厉害呀!)
从读这里开始,读者已经不言自明,为什么刚开始作者会说,《人生海海》是麦家为了跟自己的童年、父亲,和自己人生的和解了。后面的段落,只是加深对主题的阐释而已。
是麦家的人生遭遇,催生了《人生海海》这本书的诞生。
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本文的主题进一步进行了升华:
“……。 与自己真正的和解,或许是一辈子的难题。
“毕竟名利与成功面前,麦家更想要幸福的童年 ”。
我认为,这最后的两句,也是金句,他说出了人们的心声,让大部分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会感动到流泪,甚至在瞬间产生了转发的欲望。
总的来说,《麦家:我有很多钱,我可不可以买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篇文章,文笔简洁、流畅、深刻又接地气,将麦家这位作者对于父亲的心理变化,想要赎罪,跟自己的父亲、童年,甚至跟自己和解的心理变化,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写来,分析得令人信服,令人感动。令读者在达到共情的同时,还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共理,从而产生了阅读快感和转发的愿望。是一篇质量很高的新媒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