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指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22 00:2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1:31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1:32

此时的‘汉’在偶心目中指的就是刘备.符合上述条件的共两位.一是关公.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关羽为曹操所擒获.虽说是降于曹操.但仍心系刘备.后在知道刘备踪迹后过五关斩六将而逃.其间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是徐庶.此人被曹操奸计召去许都.其母因此而死.徐庶因誓说.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虽识破赤壁火攻之计.却念于刘备之恩义为曾道破.而其一生也的确做到了当初所言.也可谓之身在曹营心在汉

民间流传的这一说法不知更倾向于哪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1:27

徐庶,曹操以其母亲要挟将其逼进曹营。临走对刘备说不对曹操献一条计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1:31

三国演义 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2 01:28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