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应如何科学的用人?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1.须有爱才之心   

不爱惜人才的人是很难谈得到用才有方的,爱护干部包括指出干部的前途,及时提拔他们;同时又包括,当一个干部不能胜任工作的时候,要及时进行调换,不要等到他最后失败时才调动。 
 
对于人才的爱惜,不仅需要一些有职有权的领导同志亲自关怀,更需要的是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使那些既有报国之心,又有报国之才的同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  

2.要力争用当其才   

清代诗人顾嗣协写有一首《杂兴》诗,诗中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人才的使用,要力争用当其才。本来是一个人才,如果用的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庸才”、“蠢才”。   

3.用人气魄要大   

用人者须有气魄。气魄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容人之量,二是要有用人之胆。  

容人之量包括三个方面。要容得下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才,要团结任用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或意见并不一致的人才,能够任用跟自己疏远的人,方能够成就大的事业。气魄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有用人的胆量。美国开展原子弹研究,是罗斯福接受了敌国——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建议。而主持原子弹研究工作的,恰恰又是敌国——意大利的科学家费米和另外三个人。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需要很大的用人之胆的。因为爱因斯坦、费米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都属“敌侨”之列,让他们主管这样高度保密的军事研究是常人难以理解、通过的。可是,善于用人的罗斯福这样做了,而且卓有成效地赶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究成功了原子弹。  

不仅是启用“敌侨”之才需要气魄,有时启用经验不足的“新才”,也需要气魄,因为那是要担风险的。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要看得准。看得准,就要大胆启用,同时给他必要的帮助、扶持,使之尽快成熟起来。    

4.使用与培养并重   

人才使用相当于能量输出,人才培养相当于能量输入。广义来说,整个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这里着重讲人才在职培养。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个人一生的知识,百分之十来自学校,百分之九十来自工作之后。这是知识爆炸时代的一大特征。 
   
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智力投资。有的国家把教育叫做“最佳投资部门”。据有的学者调查,美国1900年到1959年60年中,用于改进机器、设备方面的投资,仅使利润增长3.5倍;而同一时期的教育投资却使利润增长了17.5倍。苏联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一个重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可是,人才缺少,列宁为首的党*做出决定:根据领导人不适应新条件和新任务的情况,送党的干部学习科学、技术。与此同时,工会组织也组织起各种训练班。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的胜利实现。很明显,当时的列宁是把对人才特别是工农出身的人才培养工作做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认真解决的。  

而我们的一个经验教训就在于,全国后没有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尤其到了十年*期间,把“培养人才”同“培养精神贵族”等同起来,同国家一定“变修”联系起来,使我们人才培养的工作,遭到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四化的实现,人才培养问题,应该引起各种领导足够的重视,并从制度、资金等方面予以保证。 
  
5.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一个人才,既然你在用他,就要对他表示信任,不能轻易地对他产生怀疑。这是人才使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问题。用人不疑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人才受疑,多与进谗言者有关。为了做到用人不疑。

热心网友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是处于统帅地位的。  所以选拔人才要德才并重, 不可“蔽于才而遗于德”,而且应该把德放在首位。这一切,对当下的人才使用无疑也具有借鉴作用。  近读《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代宗大历十四年》,看到司马光在用人问题上还有这样一段论述:“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古之为相者则不然,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所举得其人则赏之,非其人则罚之。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毫发之私于其间。”  这段看似平朴,没有什么新鲜见解的话,却包含着不论亲疏远近,出于公心,唯贤是举的思想,成为历代正确的用人准则。但道理人所共知,要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而那些在用人上唯亲、唯诺、唯顺、唯拍、唯吹的为官者却代不乏人。  司马光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他认为无才无德的“愚人”,胜于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智高能作恶,为害更大,自古以来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按照这种分类法,识人之道似乎不难,但克服用人唯私、唯利、唯奴则难能可贵。(译文)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