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4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2:14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三大节日,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民间也有与*相同或类似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 平溪放天灯、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
少数民族(高山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
扩展资料:
因为受民间信仰影响,发展出16岁做*礼的习俗。
《省通志稿》记载:“台俗崇信神佛,以为子女成长有赖于注生娘娘、七娘妈、妈祖、观音、床母之护佑,故奉之为呵护神……迨年十六,认其以达成年,仍依名护神诞辰。”
按照这一习俗,当子女在襁褓时,民众会携至神明面前,求“絭(束腰或衣袖的绳子)”为孩儿护身信物,并借由每年“换絭”祈求神明保佑孩童。直到孩童满16岁,以“脱絭”谢神的仪式,确认孩童已长大*。
到今天,各地的*礼有了许多新形式。比如,台北大学中文系为大二学生加冠、加笄(指发簪),提醒他们当一个谨言慎行、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从被照顾的角色转换成照顾别人的角色。另外由系上师长依每位学生的人品、志向等为其“命字”,希望他们能够以成圣成贤来自我期许。
台中市的晓明女中,则以“画15年后的我”作为*礼。高二学生透过祈祷、座谈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分享成长体验,最后戴上有鲜花和荆棘的莿冠,象征为自己的荣耀和苦痛负责。再让学生用绘画,画出15年后的自己,让学生审慎思考自己的人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礼五花八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3:32
的美是多样性的。以往人们多半谈论科技、经济及民主*,却忽略了相关的民俗节庆。然而带有神秘色彩的习俗却最能突显之特性。自古以来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一种真情的表现。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民间则称为“五日节”或“五月节”。赛龙舟、吃粽子都是大家很熟悉的端午习俗。许多民俗节庆与人民静天爱人的精神息息相关。外国游客到除了能流览文物风光、饱藏美食外,若有机会亲睹各种民俗节庆,必定会对当地民的生活、社会的多元面貌印象深刻。
同样冬至的汤圆,俗称冬节圆,吃冬节圆习俗习俗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在习俗中吃过冬节圆就代表又增长了一岁。冬节圆要作红、白两色,另外再作如鸡蛋大的汤圆红白各六,内包糖料、花生粉等,称为“圆仔母”。拜过祖先的冬节圆,照例要黏贴一两颗再门扇、窗户、桌椅、床柜等处。据说,这些冬节圆,日后干燥给孩子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长大。“补冬补嘴洞”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厘语,系指冬至这一天要炖补品填补人们的嘴,在民间有“冬至补冬”的习俗,补冬的内容视家庭*而异。有的宰羊杀鸡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桂圆肉〈龙眼干〉和糯米、糖炖米糕而食,人们认为再这一天吃补品,对身体特别有益。
中国人农历七月,也就是俗称的“鬼月”。于是,这一阵子常常可以街头上香菸枣枣,人们再住家或是公司行号的门口设香案祭祀,或是焚烧纸钱。还有,不时可以听到锣鼓声、鞭炮声、祭祀诵经这一类的声音。“鬼月”是民间认为诸事不宜,凡是要谨慎小心,禁忌特别多的月份。不过多年下来,也发展开不少因应“鬼月”而“诞生”的活动。
以上是由老祖先和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口耳相传所留下来的,所以我们要一代一代的把它传下去,不让这些习俗不见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5:07
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边,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它因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挤压而隆起,全岛地形东高西低,山脉纵贯岛屿。由于北回归线穿过,地形与海洋环境共同影响,北部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有局部呈热带、*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特征,故而岛上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系呈多样化 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
在行政区划上,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后来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之后,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自从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人民大规模移居开垦,才逐步被开发。日本殖民者虽然挖空心思实行民族同化,但遭到同胞的顽强抵制。*迁台又有大批*人员来到,所以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许多与*基本相同,一般保持着闽、粤地区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目前,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公证结婚。但是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文化教育 台北市的教育资源与的其他县市相比较为丰厚、优渥。1900年代,第一座西式小学就成立于芝山岩一带(即今日的士林国小)。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更奠下了台北的教育根基。
1950年代,许多位于台北市,投入庞大教育经费的国中、高中与大学,更成为北部甚至全的“明星学校”,在高中或大*合招生制度盛行时,尤其明显。特别是明星高中的第一志愿、前三志愿或“国立”大学的热门科系,每年都有相当激烈的入学竞争。即使在联招几近废止的今日,这种情形仍旧延续着。
目前台北市辖下所有的大学有2所,分别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和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及一百六十余所的公私立中小学,此外还有儿童育乐中心、社会教育馆及动物园,并在各区设立运动健身中心、社区大学、图书馆等,提供市民休闲育乐与学习进修的机会。 宗教信仰 由于具有移民社会的属性,以及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现蓬勃而多元的发展。虽以佛教与道教为主,但也有全最多的*教人口与穆斯林。
以佛教与道教为例,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为107间,道教为154间。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闽、粤移民由故乡迎来的神佛,1950年代之后,许多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将其神灵请至台北设分灵,所以祭祀以妈祖、王爷、菩萨居多。台北地区的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其教派之广,几乎涵盖各神佛,堪称宗教的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