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族史,这部家族史中写满了谎言,充斥着黑暗,所谓二十四史就是血腥黑暗史,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人性最恶劣的部分,尤其是那些被权力异化的帝王,使得他们个个变得残忍狠毒,为了保住权力他们丧失了人最高贵的品德,最后不择手段的厚黑大师称王称帝,以至于一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逆向淘汰的怪现象。
古人对个人品德也是有很高的要求,在史学巨著《史记》中最高贵的人物不是帝王将相,而是国士,国士最宝贵的品德就是恩怨分明,但是在《史记》本纪和世家部分中,也就是帝王和诸侯的传记里,看不到他们有任何这样的品德,相反他们忘恩负义的流氓嘴脸却十分清晰,具体的表现就是刻薄寡恩。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装孙子,终于报仇复国,对在困难时期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他给他们的回报不是什么*厚禄,而是要把他们杀掉。不杀不足以遮羞,因为他装孙子的那些恶心事,哪件他的心腹之人不知道?更主要是这些人比他更聪明,他不放心,受了这么多年窝囊气复国不容易,所以什么功劳恩怨统统都不值钱,只有权力地位才是真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勾践的智囊之一范蠡看透了勾践的为人,他知道成事以后,应该急流勇退,如果还等着勾践给什么奖赏,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放你一条生路就是最高的奖赏了。在远走高飞之前他还劝另外一个智囊大夫文种,让他也及早脱身,他在信中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但是文种不相信勾践会如此为人,总以为越王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但是聪明绝顶的文种竟然不了解帝王的心思;首先你知道的太多,也懂的太多,主要是你的聪明才干让他不安,此外你的功劳太大,让他也放心不下,后来文种果然惨遭杀害。
汉高帝刘邦,本来就是流氓出身,在当上皇帝以后,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也不会恩怨分明,杀功臣一点也不念旧功。在开国之初还一再赞扬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萧何张良韩信,但是张良早已看清他的流氓本质,在刘邦将要动手之前急流勇退,隐居深山。萧何也故意纵容家人强取豪夺,向刘邦表示他无大志,就是想多弄点钱养老。唯有韩信,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让刘邦最不放心,但是韩信总以为刘邦跟他自己一样也是个恩怨分明,知恩图报的人——当年韩信地位卑微,是萧何大力推荐下,刘邦对他破格提拔,对他十分恩遇,所以韩信十分感激。后来韩信在楚汉之争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可以说他对刘邦也是有大恩的。
当初,韩信的势力逐渐壮大,本来他完全可以为王,甚至完全可以跟项羽刘邦鼎足而三,辩士蒯通也力劝韩信单干,但是韩信还是念念不忘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他说:“我以前在项王部下,没有被重用,也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我改投汉王。现在汉王授我将军印,率数万之众,解下他的衣服给我穿,分出他的饭给我吃(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这样待我,我怎能背叛他呢?我要对他尽忠到死,决不变心。”
韩信是个恩怨分明,知恩图报的国士,他总以君子之心度人,但是他没有想,刘邦本来就不是什么君子,一开始就是小人,不会因为他爬上最高的位子就会有什么君子的风度,相反心里会更加的阴暗,尤其容不下比他有本事的人,当初重用韩信完全是实用主义的,绝不是什么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现在没有仗可打了,韩信这么能打,军中威望又高,岂能留你。但是韩信不知道,导致惨死在未央宫中。文种韩信以及后来其他很多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悲剧就是他们的聪明头脑想的还不够周到,尤其是他们总是以君子之心度人,不是以小人之心度人,尤其是太不了解帝王的心思了,总是以为地位高了,人也就变得大度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地位越高,心里反而越是偏狭,尤其是爬到皇帝的宝座上,更是不会念及什么旧的功劳和恩德!要知道,所有的帝王都刻薄寡恩,这个是没有例外的,因为地位越高就被权力异化的越厉害,尤其是被绝对权力异化了的流氓式的人物,更是不要指望他们除了厚黑之道还会有其他品德。
热心网友
刻薄寡恩的人的通常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言语尖酸恶毒,不会记得别人付出和帮助,只会斤斤计较自己的付出了什么。
热心网友
这种人一般就会比较冷漠,然后只会接受别人对他的好,但是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一点儿都表现不出来,或者会主动提出帮助,就算你主动跟他伸手。希望他能够给你帮助的时候,他也会冷漠的把你的手拍开。
热心网友
刻薄寡恩的人的表现是不计的恩情,别人对他好,他完全不领情,而且说话非常的尖酸刻薄让别人下不了台。
热心网友
这种人的表现有
忘恩负义,明明人家对他有恩,但是他却反过来,恩将仇报。
说话比较刻薄,老是喜欢话里有话,而且阴阳怪气的
热心网友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族史,这部家族史中写满了谎言,充斥着黑暗,所谓二十四史就是血腥黑暗史,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人性最恶劣的部分,尤其是那些被权力异化的帝王,使得他们个个变得残忍狠毒,为了保住权力他们丧失了人最高贵的品德,最后不择手段的厚黑大师称王称帝,以至于一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逆向淘汰的怪现象。
古人对个人品德也是有很高的要求,在史学巨著《史记》中最高贵的人物不是帝王将相,而是国士,国士最宝贵的品德就是恩怨分明,但是在《史记》本纪和世家部分中,也就是帝王和诸侯的传记里,看不到他们有任何这样的品德,相反他们忘恩负义的流氓嘴脸却十分清晰,具体的表现就是刻薄寡恩。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装孙子,终于报仇复国,对在困难时期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他给他们的回报不是什么*厚禄,而是要把他们杀掉。不杀不足以遮羞,因为他装孙子的那些恶心事,哪件他的心腹之人不知道?更主要是这些人比他更聪明,他不放心,受了这么多年窝囊气复国不容易,所以什么功劳恩怨统统都不值钱,只有权力地位才是真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勾践的智囊之一范蠡看透了勾践的为人,他知道成事以后,应该急流勇退,如果还等着勾践给什么奖赏,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放你一条生路就是最高的奖赏了。在远走高飞之前他还劝另外一个智囊大夫文种,让他也及早脱身,他在信中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但是文种不相信勾践会如此为人,总以为越王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但是聪明绝顶的文种竟然不了解帝王的心思;首先你知道的太多,也懂的太多,主要是你的聪明才干让他不安,此外你的功劳太大,让他也放心不下,后来文种果然惨遭杀害。
汉高帝刘邦,本来就是流氓出身,在当上皇帝以后,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也不会恩怨分明,杀功臣一点也不念旧功。在开国之初还一再赞扬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萧何张良韩信,但是张良早已看清他的流氓本质,在刘邦将要动手之前急流勇退,隐居深山。萧何也故意纵容家人强取豪夺,向刘邦表示他无大志,就是想多弄点钱养老。唯有韩信,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让刘邦最不放心,但是韩信总以为刘邦跟他自己一样也是个恩怨分明,知恩图报的人——当年韩信地位卑微,是萧何大力推荐下,刘邦对他破格提拔,对他十分恩遇,所以韩信十分感激。后来韩信在楚汉之争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可以说他对刘邦也是有大恩的。
当初,韩信的势力逐渐壮大,本来他完全可以为王,甚至完全可以跟项羽刘邦鼎足而三,辩士蒯通也力劝韩信单干,但是韩信还是念念不忘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他说:“我以前在项王部下,没有被重用,也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我改投汉王。现在汉王授我将军印,率数万之众,解下他的衣服给我穿,分出他的饭给我吃(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这样待我,我怎能背叛他呢?我要对他尽忠到死,决不变心。”
韩信是个恩怨分明,知恩图报的国士,他总以君子之心度人,但是他没有想,刘邦本来就不是什么君子,一开始就是小人,不会因为他爬上最高的位子就会有什么君子的风度,相反心里会更加的阴暗,尤其容不下比他有本事的人,当初重用韩信完全是实用主义的,绝不是什么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现在没有仗可打了,韩信这么能打,军中威望又高,岂能留你。但是韩信不知道,导致惨死在未央宫中。文种韩信以及后来其他很多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悲剧就是他们的聪明头脑想的还不够周到,尤其是他们总是以君子之心度人,不是以小人之心度人,尤其是太不了解帝王的心思了,总是以为地位高了,人也就变得大度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地位越高,心里反而越是偏狭,尤其是爬到皇帝的宝座上,更是不会念及什么旧的功劳和恩德!要知道,所有的帝王都刻薄寡恩,这个是没有例外的,因为地位越高就被权力异化的越厉害,尤其是被绝对权力异化了的流氓式的人物,更是不要指望他们除了厚黑之道还会有其他品德。
热心网友
刻薄寡恩的人的通常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言语尖酸恶毒,不会记得别人付出和帮助,只会斤斤计较自己的付出了什么。
热心网友
这种人一般就会比较冷漠,然后只会接受别人对他的好,但是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一点儿都表现不出来,或者会主动提出帮助,就算你主动跟他伸手。希望他能够给你帮助的时候,他也会冷漠的把你的手拍开。
热心网友
刻薄寡恩的人的表现是不计的恩情,别人对他好,他完全不领情,而且说话非常的尖酸刻薄让别人下不了台。
热心网友
这种人的表现有
忘恩负义,明明人家对他有恩,但是他却反过来,恩将仇报。
说话比较刻薄,老是喜欢话里有话,而且阴阳怪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