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1
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个人的出身都不是来自于那些大家族,也都没有受过十分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还有如此惊人的指挥能力,首先来自于朱元璋的信任,其次他俩人应该比较有作战的天赋,个人实力比较强,第三来说的话,他们都经过很多的实战训练。
首先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手里一定要有权利,当时的徐达和常遇春是很受朱元璋的支持的,所以说朱元璋给他们的权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动部队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打出自己的实力,打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说朱元璋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使得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第二点我觉得和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人的自身实力应该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俩人出身平民,但是都是武艺高强之人,在战场上有多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经历,而且逢战必胜,所以他们两个人的武艺还是十分高强的,也证明他们两个都是比较有武功天赋的人。
而且从第3点来说的话,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是有很多名将的,例如陈友亮这边的张定远以及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等都是一代的名将,而这些人同样也都是底层的农民出身,并不懂得什么兵法。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的是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们的实战经验非常的丰富,纸上谈兵永远是片面的,必须要联系当时本身以及敌方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所以说没有实战更能够锻炼一个将士的能力了。
因此他们本身条件过硬这是第一,第二他们有自己发挥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有很多的战役亲自指挥,有着很多的实战经验,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有着如此高超的作战能力,这是和他们这些种种原因无法分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1
可能他们确实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文化不等于军事战斗力和指挥力,他们主要是依靠实战经验,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的“文化”,是书本无法相比的。就像*战争时期,就有黄埔将领,败于“青山大学”(意思是没上过大学,在大山之间打仗)的徐海东将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2
第一 朱元璋对徐达、常遇春的信任
想要成就功业,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任何时代只有将领被充分赋权,获得主上的信任,才能够有一番大作为,否则大抵只能若祖逖、岳飞一样,各种被牵制,功亏一篑。
于是当1353年,朱元璋、汤和回到家乡招募兵丁之时,徐达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跟随朱元璋投入行伍生涯;而常遇春则虽然在遇到朱元璋之前,直接投靠了土匪刘聚,但在眼见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时秋毫无犯,则选择投靠了朱元璋。而后跟有了1355年当面对与郭子兴有矛盾的孙德崖将朱元璋掳作人质之时,徐达的挺身而出;更有了当面敌人时束手无策的采石矶之战,常遇春单船出列,一人搅乱敌阵,鄱阳湖之战搭弓射箭,射张定边;救主于危难。而也正是这诸多行动让他们获得了领袖朱元璋的信任,让他们累进官职,能够在统兵攻伐之上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二 、徐达、常遇春的个人实力
虽然出身草根,但是徐达、常遇春二人都是武艺高强,又兼之在历次战役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冷兵器时代,这也俨然成为了夺目的星耀,由此更是累积声望,让二人在军旅之中,人心皆附,唯二人马首是瞻。更加之二人天赋卓绝,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虽然不懂兵法,但是正如毛爷爷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击败敌人”。也便有了太平之战、集庆之战,攻伐芜湖的屡战屡胜,鄱阳湖之战、元上都之战的胜利。
三 对手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名将辈出。陈友谅手下张定边,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都是一代名将。与他们二人一样,这些人也都是底层出身,并不熟悉兵法韬略,而且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这种兵法韬略,没有什么是比实战更能够锻炼人的了,战争更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变量,最为人熟知也是不耻的便是赵括之流,即便能够将父亲赵奢说得哑口无言,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还不是一样在长平之战被白起,坑杀殆尽。
而当徐达、常遇春在南方与陈友谅等人鏖战数载,水战、陆战;攻坚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战场法则早已是成竹在胸,面对“奇男子”王保保之时,也让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在战争中没有比铁与血的生存法则能够让最终活下来的人更加冷静。
在攻伐陕西之时,当元顺帝以大军意欲再次进犯北京,常遇春以大军不及月便以驰驱千里,更是连克元上都,更是将随都开平大破,掳掠之后,却随即班师,不再做追击。这不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吗?这不就是来自阅历、生活的兵法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2
虽然并非军事科班出身,但从踏上战场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达,学习的热情就是从来拦不住。以《明实录》的形容,早年参军起,每次打完仗都要复盘,别管胜仗败仗,都要讨论明白才行。特别是败仗,教训更是记得十分牢。后来平步青云,好学精神更是飙升,军中养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时间,就跟人讨论兵法学问。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经常“单车就舍”,召集谋士一谈就是一天。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因为无论用兵,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学习,都不止是学堂里哪一节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与坚定的原则,找准正确方向,时时苦学不辍的考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3
徐达常遇春随便草根出身,但他们也是有用着智慧的人,有毛略的人,并非什么都不是,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所以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屡战屡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1
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个人的出身都不是来自于那些大家族,也都没有受过十分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还有如此惊人的指挥能力,首先来自于朱元璋的信任,其次他俩人应该比较有作战的天赋,个人实力比较强,第三来说的话,他们都经过很多的实战训练。
首先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手里一定要有权利,当时的徐达和常遇春是很受朱元璋的支持的,所以说朱元璋给他们的权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动部队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打出自己的实力,打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说朱元璋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使得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第二点我觉得和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人的自身实力应该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俩人出身平民,但是都是武艺高强之人,在战场上有多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经历,而且逢战必胜,所以他们两个人的武艺还是十分高强的,也证明他们两个都是比较有武功天赋的人。
而且从第3点来说的话,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是有很多名将的,例如陈友亮这边的张定远以及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等都是一代的名将,而这些人同样也都是底层的农民出身,并不懂得什么兵法。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的是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们的实战经验非常的丰富,纸上谈兵永远是片面的,必须要联系当时本身以及敌方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所以说没有实战更能够锻炼一个将士的能力了。
因此他们本身条件过硬这是第一,第二他们有自己发挥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有很多的战役亲自指挥,有着很多的实战经验,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有着如此高超的作战能力,这是和他们这些种种原因无法分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1
可能他们确实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文化不等于军事战斗力和指挥力,他们主要是依靠实战经验,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的“文化”,是书本无法相比的。就像*战争时期,就有黄埔将领,败于“青山大学”(意思是没上过大学,在大山之间打仗)的徐海东将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2
第一 朱元璋对徐达、常遇春的信任
想要成就功业,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任何时代只有将领被充分赋权,获得主上的信任,才能够有一番大作为,否则大抵只能若祖逖、岳飞一样,各种被牵制,功亏一篑。
于是当1353年,朱元璋、汤和回到家乡招募兵丁之时,徐达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跟随朱元璋投入行伍生涯;而常遇春则虽然在遇到朱元璋之前,直接投靠了土匪刘聚,但在眼见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时秋毫无犯,则选择投靠了朱元璋。而后跟有了1355年当面对与郭子兴有矛盾的孙德崖将朱元璋掳作人质之时,徐达的挺身而出;更有了当面敌人时束手无策的采石矶之战,常遇春单船出列,一人搅乱敌阵,鄱阳湖之战搭弓射箭,射张定边;救主于危难。而也正是这诸多行动让他们获得了领袖朱元璋的信任,让他们累进官职,能够在统兵攻伐之上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二 、徐达、常遇春的个人实力
虽然出身草根,但是徐达、常遇春二人都是武艺高强,又兼之在历次战役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冷兵器时代,这也俨然成为了夺目的星耀,由此更是累积声望,让二人在军旅之中,人心皆附,唯二人马首是瞻。更加之二人天赋卓绝,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虽然不懂兵法,但是正如毛爷爷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击败敌人”。也便有了太平之战、集庆之战,攻伐芜湖的屡战屡胜,鄱阳湖之战、元上都之战的胜利。
三 对手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名将辈出。陈友谅手下张定边,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都是一代名将。与他们二人一样,这些人也都是底层出身,并不熟悉兵法韬略,而且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这种兵法韬略,没有什么是比实战更能够锻炼人的了,战争更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变量,最为人熟知也是不耻的便是赵括之流,即便能够将父亲赵奢说得哑口无言,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还不是一样在长平之战被白起,坑杀殆尽。
而当徐达、常遇春在南方与陈友谅等人鏖战数载,水战、陆战;攻坚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战场法则早已是成竹在胸,面对“奇男子”王保保之时,也让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在战争中没有比铁与血的生存法则能够让最终活下来的人更加冷静。
在攻伐陕西之时,当元顺帝以大军意欲再次进犯北京,常遇春以大军不及月便以驰驱千里,更是连克元上都,更是将随都开平大破,掳掠之后,却随即班师,不再做追击。这不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吗?这不就是来自阅历、生活的兵法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2
虽然并非军事科班出身,但从踏上战场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达,学习的热情就是从来拦不住。以《明实录》的形容,早年参军起,每次打完仗都要复盘,别管胜仗败仗,都要讨论明白才行。特别是败仗,教训更是记得十分牢。后来平步青云,好学精神更是飙升,军中养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时间,就跟人讨论兵法学问。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经常“单车就舍”,召集谋士一谈就是一天。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因为无论用兵,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学习,都不止是学堂里哪一节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与坚定的原则,找准正确方向,时时苦学不辍的考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3
徐达常遇春随便草根出身,但他们也是有用着智慧的人,有毛略的人,并非什么都不是,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所以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屡战屡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28
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个人的出身都不是来自于那些大家族,也都没有受过十分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还有如此惊人的指挥能力,首先来自于朱元璋的信任,其次他俩人应该比较有作战的天赋,个人实力比较强,第三来说的话,他们都经过很多的实战训练。
首先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手里一定要有权利,当时的徐达和常遇春是很受朱元璋的支持的,所以说朱元璋给他们的权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动部队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打出自己的实力,打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说朱元璋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使得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第二点我觉得和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人的自身实力应该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俩人出身平民,但是都是武艺高强之人,在战场上有多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经历,而且逢战必胜,所以他们两个人的武艺还是十分高强的,也证明他们两个都是比较有武功天赋的人。
而且从第3点来说的话,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是有很多名将的,例如陈友亮这边的张定远以及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等都是一代的名将,而这些人同样也都是底层的农民出身,并不懂得什么兵法。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的是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们的实战经验非常的丰富,纸上谈兵永远是片面的,必须要联系当时本身以及敌方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所以说没有实战更能够锻炼一个将士的能力了。
因此他们本身条件过硬这是第一,第二他们有自己发挥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有很多的战役亲自指挥,有着很多的实战经验,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有着如此高超的作战能力,这是和他们这些种种原因无法分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29
可能他们确实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文化不等于军事战斗力和指挥力,他们主要是依靠实战经验,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的“文化”,是书本无法相比的。就像*战争时期,就有黄埔将领,败于“青山大学”(意思是没上过大学,在大山之间打仗)的徐海东将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1
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个人的出身都不是来自于那些大家族,也都没有受过十分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还有如此惊人的指挥能力,首先来自于朱元璋的信任,其次他俩人应该比较有作战的天赋,个人实力比较强,第三来说的话,他们都经过很多的实战训练。
首先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手里一定要有权利,当时的徐达和常遇春是很受朱元璋的支持的,所以说朱元璋给他们的权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动部队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打出自己的实力,打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说朱元璋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使得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第二点我觉得和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两人的自身实力应该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俩人出身平民,但是都是武艺高强之人,在战场上有多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经历,而且逢战必胜,所以他们两个人的武艺还是十分高强的,也证明他们两个都是比较有武功天赋的人。
而且从第3点来说的话,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是有很多名将的,例如陈友亮这边的张定远以及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等都是一代的名将,而这些人同样也都是底层的农民出身,并不懂得什么兵法。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的是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们的实战经验非常的丰富,纸上谈兵永远是片面的,必须要联系当时本身以及敌方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所以说没有实战更能够锻炼一个将士的能力了。
因此他们本身条件过硬这是第一,第二他们有自己发挥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有很多的战役亲自指挥,有着很多的实战经验,所以说他们才能够有着如此高超的作战能力,这是和他们这些种种原因无法分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1
可能他们确实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文化不等于军事战斗力和指挥力,他们主要是依靠实战经验,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的“文化”,是书本无法相比的。就像*战争时期,就有黄埔将领,败于“青山大学”(意思是没上过大学,在大山之间打仗)的徐海东将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2
第一 朱元璋对徐达、常遇春的信任
想要成就功业,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任何时代只有将领被充分赋权,获得主上的信任,才能够有一番大作为,否则大抵只能若祖逖、岳飞一样,各种被牵制,功亏一篑。
于是当1353年,朱元璋、汤和回到家乡招募兵丁之时,徐达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跟随朱元璋投入行伍生涯;而常遇春则虽然在遇到朱元璋之前,直接投靠了土匪刘聚,但在眼见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时秋毫无犯,则选择投靠了朱元璋。而后跟有了1355年当面对与郭子兴有矛盾的孙德崖将朱元璋掳作人质之时,徐达的挺身而出;更有了当面敌人时束手无策的采石矶之战,常遇春单船出列,一人搅乱敌阵,鄱阳湖之战搭弓射箭,射张定边;救主于危难。而也正是这诸多行动让他们获得了领袖朱元璋的信任,让他们累进官职,能够在统兵攻伐之上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二 、徐达、常遇春的个人实力
虽然出身草根,但是徐达、常遇春二人都是武艺高强,又兼之在历次战役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冷兵器时代,这也俨然成为了夺目的星耀,由此更是累积声望,让二人在军旅之中,人心皆附,唯二人马首是瞻。更加之二人天赋卓绝,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虽然不懂兵法,但是正如毛爷爷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击败敌人”。也便有了太平之战、集庆之战,攻伐芜湖的屡战屡胜,鄱阳湖之战、元上都之战的胜利。
三 对手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名将辈出。陈友谅手下张定边,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都是一代名将。与他们二人一样,这些人也都是底层出身,并不熟悉兵法韬略,而且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这种兵法韬略,没有什么是比实战更能够锻炼人的了,战争更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变量,最为人熟知也是不耻的便是赵括之流,即便能够将父亲赵奢说得哑口无言,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还不是一样在长平之战被白起,坑杀殆尽。
而当徐达、常遇春在南方与陈友谅等人鏖战数载,水战、陆战;攻坚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战场法则早已是成竹在胸,面对“奇男子”王保保之时,也让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在战争中没有比铁与血的生存法则能够让最终活下来的人更加冷静。
在攻伐陕西之时,当元顺帝以大军意欲再次进犯北京,常遇春以大军不及月便以驰驱千里,更是连克元上都,更是将随都开平大破,掳掠之后,却随即班师,不再做追击。这不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吗?这不就是来自阅历、生活的兵法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2
虽然并非军事科班出身,但从踏上战场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达,学习的热情就是从来拦不住。以《明实录》的形容,早年参军起,每次打完仗都要复盘,别管胜仗败仗,都要讨论明白才行。特别是败仗,教训更是记得十分牢。后来平步青云,好学精神更是飙升,军中养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时间,就跟人讨论兵法学问。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经常“单车就舍”,召集谋士一谈就是一天。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因为无论用兵,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学习,都不止是学堂里哪一节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与坚定的原则,找准正确方向,时时苦学不辍的考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1:33
徐达常遇春随便草根出身,但他们也是有用着智慧的人,有毛略的人,并非什么都不是,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所以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屡战屡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29
第一 朱元璋对徐达、常遇春的信任
想要成就功业,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任何时代只有将领被充分赋权,获得主上的信任,才能够有一番大作为,否则大抵只能若祖逖、岳飞一样,各种被牵制,功亏一篑。
于是当1353年,朱元璋、汤和回到家乡招募兵丁之时,徐达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跟随朱元璋投入行伍生涯;而常遇春则虽然在遇到朱元璋之前,直接投靠了土匪刘聚,但在眼见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时秋毫无犯,则选择投靠了朱元璋。而后跟有了1355年当面对与郭子兴有矛盾的孙德崖将朱元璋掳作人质之时,徐达的挺身而出;更有了当面敌人时束手无策的采石矶之战,常遇春单船出列,一人搅乱敌阵,鄱阳湖之战搭弓射箭,射张定边;救主于危难。而也正是这诸多行动让他们获得了领袖朱元璋的信任,让他们累进官职,能够在统兵攻伐之上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二 、徐达、常遇春的个人实力
虽然出身草根,但是徐达、常遇春二人都是武艺高强,又兼之在历次战役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冷兵器时代,这也俨然成为了夺目的星耀,由此更是累积声望,让二人在军旅之中,人心皆附,唯二人马首是瞻。更加之二人天赋卓绝,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虽然不懂兵法,但是正如毛爷爷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击败敌人”。也便有了太平之战、集庆之战,攻伐芜湖的屡战屡胜,鄱阳湖之战、元上都之战的胜利。
三 对手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名将辈出。陈友谅手下张定边,张士诚胞弟张士信等都是一代名将。与他们二人一样,这些人也都是底层出身,并不熟悉兵法韬略,而且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这种兵法韬略,没有什么是比实战更能够锻炼人的了,战争更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变量,最为人熟知也是不耻的便是赵括之流,即便能够将父亲赵奢说得哑口无言,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还不是一样在长平之战被白起,坑杀殆尽。
而当徐达、常遇春在南方与陈友谅等人鏖战数载,水战、陆战;攻坚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战场法则早已是成竹在胸,面对“奇男子”王保保之时,也让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在战争中没有比铁与血的生存法则能够让最终活下来的人更加冷静。
在攻伐陕西之时,当元顺帝以大军意欲再次进犯北京,常遇春以大军不及月便以驰驱千里,更是连克元上都,更是将随都开平大破,掳掠之后,却随即班师,不再做追击。这不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吗?这不就是来自阅历、生活的兵法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30
虽然并非军事科班出身,但从踏上战场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达,学习的热情就是从来拦不住。以《明实录》的形容,早年参军起,每次打完仗都要复盘,别管胜仗败仗,都要讨论明白才行。特别是败仗,教训更是记得十分牢。后来平步青云,好学精神更是飙升,军中养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时间,就跟人讨论兵法学问。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经常“单车就舍”,召集谋士一谈就是一天。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因为无论用兵,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学习,都不止是学堂里哪一节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与坚定的原则,找准正确方向,时时苦学不辍的考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30
徐达常遇春随便草根出身,但他们也是有用着智慧的人,有毛略的人,并非什么都不是,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所以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屡战屡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