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有巨大的空间,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我们在中学物理课堂上就学到卢瑟福核式或者行星模型,他认为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按轨道运行一样,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

但这个早期的行星模型具有重大的缺陷,

它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也就是为什么电子绕核运行,但没有失去能量而掉到原子核上,这和电磁学理论是矛盾的。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1911年,玻尔提出了原子能量量子化,在稳定轨道上运行的电子不辐射能量,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的能量也必须是量子化的。这就构成了玻尔的原子模型,我们了解到电子轨道的半径和能量都是量子化的。

量子力学模型:从固定轨道到电子云。1926年,薛定谔利用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创建了波动力学,同时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也就是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同时测定的,所以电子轨道和星系轨道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量子模型,只能预测电子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概率。电子在特定区域出现的概率可以计算,这些出现概率高的区域被称为电子云。所以,原子内部还是非常空旷的,在中子星这样高密度和引力巨大的星球上,原子结构就会坍缩,电子才会被压得和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

某种程度上,类比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有助于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机制。考虑到离原子核稍远一些的电子状态(激发态、高能级),以及该原子的电子距离原子核较近一些的状态(基态、或低能级),这两个状态相比较的差别是什么呢?这两个状态的差别是多出来一个光子!即电子的能级变化(跃迁)使原子向外发*一次光辐射(一个光子),一个光子也就是一次电磁波的辐射而已。

热心网友

目前科学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是具有巨大的电磁力作用的。这些立场和磁场确保了一个物质原子的稳定。除非进行化学反应,某些比较稳定的物质,想要将以其原子中的电子取出或增加都是非常困难的。

热心网友

电子的运动方向都是按照固定的轨道运动的,所以原子核外面都是电子的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构成了电子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