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9:05
竹编的历史
1、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2、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3、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4、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5、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6、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7、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扩展资料:
文化价值
1、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编深刻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观。
2、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观程度。
3、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竹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9:05
竹编
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 ,已经出现竹编器具 。几千年来 ,民间竹编凉 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我国南方地区 ,则逐渐形成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 品 ,如安徽的舒席 、四川的竹丝扇和瓷胎竹编等 。竹编制作 ,一般经过剖丝 、切丝 、刮削 、磨光 、编结等过程。
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县,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 "龚扇子" ,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
-----------------------------------------------
东阳竹编
【概况】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擗清朝康熙<<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
【荣誉】
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炼,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吕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避、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编<<渔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杯奖”。
经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以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称颂。
【历史沿革】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工艺精巧,风格独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同“东阳木雕”一起堪称盛开在东阳江畔的一对民间工艺艺术姊妹花,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种。
竹编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东阳竹编在殷商时代问世,宋代以元宵节灯著名。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送往京城皇亲国戚的“贡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清朝以前选为贡品,清末民初为盛,早在1915年即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竹编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浙江精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银杯奖及金杯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金奖等。
馆藏竹编精品现有500余件,200余件展品均为获奖作品,其中有清末民初竹编状元马富进1906年精心制作的《提篮》、国家工艺珍品《九龙壁》和金奖竹编人物《渔翁》等。
另外,明代万历年间的《金华府志》记载:东阳有毛竹、笙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方竹、佛面竹、桃丝竹、山竹、凤凰竹、花竹、凤尾竹、花节竹等18个种类,可以作为生活和生产的原料。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早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送往京城皇亲国戚的“贡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
【名人】
清末民初,东阳竹艺的杰出代表当数著名匠师马富进,他曾为咸丰皇帝的老师李品芳家制作的一对托篮,花上千余工,仅漆工就耗费一年零3个月,精致非凡,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制作的竹编工艺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中获奖。他制作的另一作品“魁星点斗”,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展出,轰动一时,博览会总报称:“一魁星独足立于鳌头上,作活跃点斗之势,头部,耳、口、鼻俱全。四肢部,手指、脚趾一一分清,上身袒露,下身着盔甲。*背部,均表现股肉凸凹之状,飘带飞舞,骨立筋张,全身皆是竹丝编成,不假他材……竹编人物妙到如此,诚所未见,竹制品中绝无可伦比者。”
马富进在该届西博会上被授予“竹编状元”奖匾。同时,该总报告称“东阳许美辉所制的细篾篮,非常精致,亦是能人。”由此可见,东阳竹编工艺早在清末民初已达到当时国内乃至国际的一流水平,为时人所赞美。
【优秀作品】
《九龙壁》、《渔翁》、《香炉阁》、《伯乐相马》、《三大白骨精》、《五狮戏球》等等。
【未来展望】
创品牌,打造精品,已成为新时期竹编工艺品生产的一个亮点。至2005年,在国家级、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展、大赛或博览会上,东阳竹编工艺品共获奖项95件,其中金奖以上42件、银奖18件、铜奖15件、优秀奖20件。获奖成绩在全国县市级竹编同行中遥遥领先。其中何福礼的竹丝白鹤鼎、大象、咏鹅图、哪吒闹海等金奖作品,卢光华的大型竹编壁挂《兰亭序》、百马图、威虎图、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书法、立体竹编《唐寅山水画》等金奖作品,徐经彬的千禧龙盘金奖作品,都在各自的工艺领域中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为全国专家、行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其中卢光华的《兰亭予》、《八骏图》和何福礼的《八仙竹丝花篮》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何福礼在1997年为社会服务联合会庆祝回归而特制的2500米长的巨型龙灯,由特首董建华亲手为其点睛开眼,获当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奖牌。*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东阳竹编传统技艺。
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竹编技艺后继乏人,从目前情况看,东阳竹编主要靠45岁以上的一批艺人支撑着,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一东阳竹编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9:06
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 ,已经出现竹编器具 。几千年来 ,民间竹编凉 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我国南方地区 ,则逐渐形成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 品 ,如安徽的舒席 、四川的竹丝扇和瓷胎竹编等 。竹编制作 ,一般经过剖丝 、切丝 、刮削 、磨光 、编结等过程。
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县,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 "龚扇子" ,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
-----------------------------------------------
东阳竹编
【概况】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擗清朝康熙<<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
【荣誉】
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炼,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吕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避、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编<<渔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杯奖”。
经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以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称颂。
【历史沿革】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工艺精巧,风格独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同“东阳木雕”一起堪称盛开在东阳江畔的一对民间工艺艺术姊妹花,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种。
竹编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东阳竹编在殷商时代问世,宋代以元宵节灯著名。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送往京城皇亲国戚的“贡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清朝以前选为贡品,清末民初为盛,早在1915年即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竹编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浙江精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银杯奖及金杯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金奖等。
馆藏竹编精品现有500余件,200余件展品均为获奖作品,其中有清末民初竹编状元马富进1906年精心制作的《提篮》、国家工艺珍品《九龙壁》和金奖竹编人物《渔翁》等。
另外,明代万历年间的《金华府志》记载:东阳有毛竹、笙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方竹、佛面竹、桃丝竹、山竹、凤凰竹、花竹、凤尾竹、花节竹等18个种类,可以作为生活和生产的原料。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早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送往京城皇亲国戚的“贡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
【名人】
清末民初,东阳竹艺的杰出代表当数著名匠师马富进,他曾为咸丰皇帝的老师李品芳家制作的一对托篮,花上千余工,仅漆工就耗费一年零3个月,精致非凡,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制作的竹编工艺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中获奖。他制作的另一作品“魁星点斗”,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展出,轰动一时,博览会总报称:“一魁星独足立于鳌头上,作活跃点斗之势,头部,耳、口、鼻俱全。四肢部,手指、脚趾一一分清,上身袒露,下身着盔甲。*背部,均表现股肉凸凹之状,飘带飞舞,骨立筋张,全身皆是竹丝编成,不假他材……竹编人物妙到如此,诚所未见,竹制品中绝无可伦比者。”
马富进在该届西博会上被授予“竹编状元”奖匾。同时,该总报告称“东阳许美辉所制的细篾篮,非常精致,亦是能人。”由此可见,东阳竹编工艺早在清末民初已达到当时国内乃至国际的一流水平,为时人所赞美。
【优秀作品】
《九龙壁》、《渔翁》、《香炉阁》、《伯乐相马》、《三大白骨精》、《五狮戏球》等等。
【未来展望】
创品牌,打造精品,已成为新时期竹编工艺品生产的一个亮点。至2005年,在国家级、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展、大赛或博览会上,东阳竹编工艺品共获奖项95件,其中金奖以上42件、银奖18件、铜奖15件、优秀奖20件。获奖成绩在全国县市级竹编同行中遥遥领先。其中何福礼的竹丝白鹤鼎、大象、咏鹅图、哪吒闹海等金奖作品,卢光华的大型竹编壁挂《兰亭序》、百马图、威虎图、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书法、立体竹编《唐寅山水画》等金奖作品,徐经彬的千禧龙盘金奖作品,都在各自的工艺领域中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为全国专家、行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其中卢光华的《兰亭予》、《八骏图》和何福礼的《八仙竹丝花篮》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何福礼在1997年为社会服务联合会庆祝回归而特制的2500米长的巨型龙灯,由特首董建华亲手为其点睛开眼,获当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奖牌。*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东阳竹编传统技艺。
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竹编技艺后继乏人,从目前情况看,东阳竹编主要靠45岁以上的一批艺人支撑着,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一东阳竹编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就在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青神就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拦岷江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成篼筐盛东西,编成簸箕养蚕、编成扇纳凉等。到了宋代,青神竹编扇就比较精细美观了,据传东坡在青神“中岩书院”就读时,就用竹扇驱打蚊虫和取凉。到了明代(1517年),青神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到了青光绪年间(1875年),青神的竹编扇就相当精美了,被列为朝庭贡品,称为“宫扇”,被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时期,以竹扇为代表的竹编工艺水平有新的发展,能够编花、编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县内曾组织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织出一批军用斗笠,帽沿上编有“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
建国以后,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得到新的发展。除保留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的基础上,新编织了一批工艺水平较高的工艺产品:如六十年代大批生产的“圆边细竹扇,扇面上编有花纹、图案,编有“毛*万岁”、“*党万岁”、“天下名山”等字样。
“文化大*”时期,又发展到竹编挂屏。当时新发明一种“坐标方格编织法”。将人物、花鸟、山水风光等图案编织在竹枕席、挂屏上,虽不很*真,但已很相似了。当时的代表作有编有“文化大*万岁”、“斗私批修”等等字样的细篾扇;城厢镇徐家编的“毛*去安源”的油画像挂屏等等。
七十年代,以胡志海为代表竹编世人(已故),组建了一个“集美工艺厂”。他在竹扇上大做文章,先把字变成各种图案(如龙、凤等),再把整个扇面编成图案,进一步编织条幅、挂屏。唐代的“马”和韩俞的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
八十年代,竹编状元殷超,首创了“描图快速编织法”,这种新方法比原来的“坐标编织法”又前进了一大步。它将图纸放在竹丝下,象小学生“描红”写字一样,照图案编织,比原“坐标法”功效提高5倍以上,而且编出的作品比原来更*真,更生动形象,艺术含量颇高,堪称竹编艺术奇葩。这种新工艺发明后,名人字画、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就跃然竹编画面上。产品种类数以百计。可以说是竹编艺术上的一次飞跃,进入了崭新阶段。
九十年代到20世纪末。青神竹编艺术空前发展。竹编艺术产业化,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具有规模大、艺术含量高、品种多、效益好的特点,在全国独占鳌头,2000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43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