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的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4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04:55

历史: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

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

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

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 )等地 。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

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

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

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扩展资料

编织工艺品艺术特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然而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麦秸、柳条、麻等天然的浅黄、浅棕、乳白等色彩和质地,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如山东柳编的筐、篮、篓、花盆套等,既呈现柳条典雅的浅棕色,工艺品批发市场又体现编织工艺简练,风格粗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艺上,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虽然麦秸、玉米皮、竹篾、柳条等原料色泽单一。

但由于编织工艺的多样化,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同时也显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艺。

在装饰方法上,工艺品加工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编、玉米皮编的提篮上装饰刺绣、布贴、绒绣或彩色草编图案,在雅致中又显示高贵。

山东莱西的玉米皮缠扣提篮是以蓝印花布为面料,在深蓝色的衬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缠扣编织更显洁白,而且玲珑剔透 。在玉米皮编织的壁挂上 ,饰以灯芯绒的布贴图案,手法新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04:55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1970年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其它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04:56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04:56

编制历史: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
  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 )等地 。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
  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编织工艺:
编织工艺品中丰富多采的图案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①编织。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 ~ 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它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花纹编织是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编织出链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纹。绞编类似平纹编织,但结构紧密,不显露经。编帽是以呈放射状的原料互相掩压、旋转而编成圆形的帽子。勒编是柳编的常见技法。它以麻线为经,以柳条为纬,编织时将麻线和柳条勒紧,所以结构坚固,质地紧密。
  ②包缠。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 ,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 。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缠扣是玉米皮编常用的技法。它以麦秸等编织成辫子状的芯条作为经绳,然后在外面以玉米皮缠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条上缠两圈后而结扣,并通过结扣,将上下缠过的芯条连接成形。包缠是将包缠原料沿芯条向一个方向均匀地包缠 ,如以藤条包缠藤编家具 、柳编器皿的边沿、把子,不仅使其光滑,便于扶把,而且坚固耐用。棒锤扣是以玉米皮包缠的经线往返成约 4厘米长的芯条,再缠几圈,形成相互连环成套的棒锤链扣。
  ③钉串。钉,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钉合成一体,构成器物;串,是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常用的技法有手钉、机钉、砌钉等。手钉是将麦秸辫、玉米皮辫等用手工缝纫钉连成片,制成茶垫、壁挂、地席等。机钉是以缝纫机将麦秸辫、玉米皮辫钉连成草帽、提篮等。
  ④ 盘结。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马莲朵又名打结,是以玉米皮包缠的芯条作为经纬,然后互相掩压、盘结,组成有立体感的莲花状四方连续花纹。套扣也是打结,但形状扁平,没有立体感。

艺术特色:
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麦秸、柳条、麻等天然的浅黄、浅棕、乳白等色彩和质地,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如山东柳编的筐、篮、篓、花盆套等,既呈现柳条典雅的浅棕色,又体现编织工艺简练,风格粗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艺上,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虽然麦秸、玉米皮、竹篾、柳条等原料色泽单一,但由于编织工艺的多样化,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同时也显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艺。
  在装饰方法上,编织工艺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编、玉米皮编的提篮上装饰刺绣、布贴、绒绣或彩色草编图案,在雅致中又显示高贵。山东莱西的玉米皮缠扣提篮是以蓝印花布为面料,在深蓝色的衬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缠扣编织更显洁白,而且玲珑剔透 。在玉米皮编织的壁挂上 ,饰以灯芯绒的布贴图案,手法新颖。
  在色彩上,编织工艺品大多以乳白、咖啡、浅绿、浅土黄、灰绿、浅蓝等中间色 、调和色为主 , 并适当在小面积上运用对比色,取得既调和、又对比的效果,也显示了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