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在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思考着往理解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51

(一)知识和能力.“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功底,才能有具体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的时代,新的社会需求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去努力拼搏,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青菜,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和思考人生的真谛等等.而语文课程作为学习其他科学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课程,就要求我们必须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融会贯通,再应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锦瑟》一诗,如果我们没有初中学到的关于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把握的话,就很难理解诗中的用典、联想等修辞手法,也很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式,更无法摸清作者创作背后的时代意义等.
(二) 过程和方法.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中间积累的过程,要想有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而方法则好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桥梁.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学习进程也相对而言更快.在语文课程目标里,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等.这就是教育者正确处理教学任务的一个方法应用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重要目标,而通过阅读和鉴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通过思考和领悟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通过应用与拓展,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等都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一诗.一个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把秋天的景色图画呈现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带着诗意的感情去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了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家学任务后有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心情,结合自己多秋天的感受写一首清新的小诗,这又是一种发散思维教学.最后配合朗诵技巧的训练,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联、层层递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美丽是无穷无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应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感受优秀作品中所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价值观.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科目,自然就担负起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担.为了具体实现这一方针,就通过课程目标的制定来实施.就拿高中的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鱼肚与鉴赏、表达和交流两个方面来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汲取民族指挥的习惯,以养成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等态度.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执教者以提问以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来导入课文正题的时代背景并加以讲解,再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最后做一个总的评述.而教学过程中用总体把握的方法来划分段落以及重点词句的讲解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