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0 02:49
墨子的管理思想
一、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
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 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 墨子的义利观
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既要尊重自己的产权,也要尊重别人的产权。
再讲一下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墨子总讲利。“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
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
A、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效。B、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C、国家是否得到利益。
在关于“义”的问题上,孔子强调既要自己富,也要别人富。孔子不但不反对求富逐利,而且认为不求富贵才是可耻的。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墨子的“义”则更多地强调天下的功利,认为利于人的就是义,不利于人的就是不义,有比较浓厚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色彩。墨子的偶像是大禹,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墨子的“口不离利”,孔子的“罕言利”(《论语·子罕》)以及孟子的“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有人说还是墨子实在,孔子和孟子太虚伪。话不能这么讲,他们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们的不同行为方式是受到本阶级的生存状况和生产状况的*而产生的。在农村,人们见了面,经常讲“吃了吗”,“挣多少钱”。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物质上还没有得到相当的满足,更追求物质。在发达的城市里,人们见了面,往往是说“你好”,“对不起”这些话。他们讲不讲钱?也讲,但至少公开的场合上很少讲。你起码能从他的话里边感受到,他们物质生活很满足,追去精神生活;眼前利益满足,追去长远利益。显然这是不同的生活状况、生产状况所导致的人的行为的差别。
墨子为什么“口不离利”?因为他代表着劳动阶层的利益。劳动者多是小生产者,资产规模小,强调如何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当要“口不离利”。孔子、孟子代表着职业*、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由于领导的岗位不是具体地创造财富,而是制定合适的*、制度并通过这个杠杆,让别人高兴,让别人高兴了,能够努力地工作,上交一定的利润,他们也就富裕了。假如领导总是讲利益,那就有问题了。你有权力,又对利益那么感兴趣,自然倾向于利用手中的权力修改*,将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不能说儒家虚伪,只是不同阶级的思想家,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提出来的或者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
那么如何证明一个人的行为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呢?
墨子提出三个标准,也叫“三表”,即一是看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致。古帝王之说往往反映社会的长远利益,因为古帝王往往就是这个时代、社会的集中代表与体现,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致,反映了是否代表了社会的长远利益。二是看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三是看国家是否得到利益。这说明做领导人都应代表人民的利益,只有人民高兴了,国家才能兴旺。
墨子非常强调“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墨子认为,“利”是相互的,是互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2)墨子义利观的本质: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特别强调国家政权稳定,小生产者保护不了自己。
3、墨子的生产思想
生产思想:“生之密,用之节”,反对奢侈品生产,主张转向日用品生产。
1)“生之密”:“君子强听治,贱人强从事”。墨子认为,民有三患,“寒者不得衣,饥者不得食,劳者不利息”
2)解决办法: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人口。二者之中,又以增加劳动人口为主。
3)增加人口的办法有二,积极之法为多生孩子,早婚。消极之法为除寡人之政(保证现有人口存活),主张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王公大人蓄私(妻妾不能太多)。
墨子的生产思想是“生财密”,“用之节”。(《墨子·七患》)
“生财密”的意思是勤快地生产和工作;“用之节”的意思就是过节约的生活。“生财密”,“用之节”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勤俭。
所谓“生财密”就是按照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墨子讲,君子要“强听治”,贱人要“强从事”。(《墨子·非乐上》)每个人都要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按岗位要求办事。墨子认为当时的老百姓有三个忧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现在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劳者不得息”,太累了顾不上休息,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逐渐地像西方一样,增加休息时间,因为工作的目的还是生活。
具体来讲如何做到“生财密”呢?墨子提出两个办法,一是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增加劳动人口。二者中以增加劳动人口为主。因为劳动时间要受到一天24小时的*,不可能无限地延长;另外,你起早贪黑地工作,今天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明天就减少了,对身体的长远健康和未来不利,也不利于家庭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墨子把重点放在增加劳动人口上。
那么如何增加人口呢?墨子的办法有两个,直接的办法是多生孩子。当时的社会习俗是男三十女二十结婚,墨子说太晚了,他主张男二十女十五结婚,实行早婚*。这样人口可以成倍增加。墨子的这个主张后来在生活中贯彻下去,不仅是男二十女十五结婚,有的更早。还有的如徽商,男的出去经商,怕万一经商回不来,得先给家里留个后代,往往是十二三岁就结婚,十四五岁生了孩子,然后出去经商,这也是由社会生产状况决定的。
另一个办法是消除“寡人之道”。(《墨子·节用上》)“寡人之道”就是人口减少的*。保证现有人口存活的办法,一是“非攻”,坚决反对打仗,打仗要死很多人,要有很多人残疾,好不容易出现的人口一下子又没了,多浪费生产力啊!另外男人打仗,夫妻老不在一起,又少生孩子了。墨子说,一场战争“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墨子·节用上》)因此,墨
子一再疾呼,要制止因“不相爱”引起的非义之战。二是“节用”、“节葬”。墨子认为领导人节用,老百姓的剩余就多,质量也还,更健康。三是反对王公大臣蓄私,他举例说,王公大臣往往有很多老婆,他们老婆多了别人就没有老婆了,天下又要少生不少孩子。
4、墨子的消费思想
A、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标准是否吃饱。
B、以*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主张“去大人之好聚珠王、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
好处:(1)可以为简单再生产提供条件;(2)可有社会剩余,加强粮食储备;(3)统治者可在国家的武装力量上储备——兵备;(4)可以维持社会安定,“俭节则昌”,反之则亡。
墨子的消费思想是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生产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
节用的标准是:是否过一种温饱的生活。墨子说,在饮食方面,能吃饱就行,不要“五味之调,芬芳之和”;更不可以吃“远国珍怪异物”;衣服能穿得暖就行,不要“锦绣文采”;房屋“冬以风寒,夏以暑雨”就可以;交通只要结实、坚固,能任重致远就行。总的原则是,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实用即可。
墨子的节用既*统治者,也*被统治者,主要以*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去大人之好聚珠宝、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墨子·节用上》)
节用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可以简单的再生产创造条件;二是可以加强粮食储备,抵御天灾人祸;三是统治者可以在武装力量上增加储备,加强国防力量。
5、墨子的储备思想
墨子重视储备,提到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他把国家和私家都保持三年粮食储备看作是保证国家、人民抗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称之为“国备”。
墨子还特别重视储备,他强调国家和私家都要三年储备一年的粮食,十年储备三年的粮食,三十年储备十年的粮食,这是保证国家、人民抵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他把这称为“国备”,说是要能做到这一点,再大的天灾人祸也能抵御得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农经济规模太小,抵御不了天灾人祸的打击,而且农业社会也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般六年一个小周期,十二年一个大周期,的靠着储备来抵御危机。鉴于此,墨子特别重视储备。
二、墨子管理思想的评价
中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墨家思想有广大的社会基础,直到今天仍需要研究墨家思想
1、集中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意志。小生产者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规模小,无力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因此墨子一方面主张增加人口,发展相对的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主张社会清平,要求稳定的能勤俭致富的社会环境,希望明君、鬼神保佑,把希望和命运寄托在超自然的力量上。墨子的管
理思想既主张强化*的权威(若*高效廉洁的话),又隐含着如果统治者不按天道行事就可以推翻之意,因此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官*民反,民不得不反”之说。墨子对领导的要求很高,如果领导做不到,往往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2、有浓厚的禁欲主义、平均主义色彩。在社会混乱时代,个人不能保住家庭命运,墨家思想大行其道,一旦社会清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墨家思想便退隐一边,被儒家思想所代替。因为儒家强调过与财、身份相适应的生活,反对禁欲。富有富的活法,“食不厌精”,(《论语·乡党》);穷有穷的活法,安贫乐道。儒家思想有弹性,能适应各种情况。儒家还强调富而教,要求过文明健康的生活。穷人更追求物质,富人更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孟子、荀子都大批特批墨子。
3、墨子思想有浓厚的空想色彩,这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主张上。因此遭到孟子的有力批判,指责其“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上》)“兼爱”、“非攻”,要求人们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理想虽然高远,但却没法操作,这也是墨家思想空想的地方。
4、墨子思想有浓厚的*色彩,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定。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主张以前,墨家已用“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论点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实质上这不是墨子一家的主张,儒墨道法各家都有这个主张。孔子早就按照才能和品德来选官,孔子办学就是要培养君子(领导者),他把君子(领导者)的标准都改变了,以前都是按血统论谁是君子,孔子改变了这样的规矩,主张按照才能和品德选官,不是按照血统,而是按照谁的能力强,谁的品德好、谁更能为社会造福来决定谁做官。皇帝的位置也是这样,皇帝不对老百姓好,就要被老百姓推翻,也不是终身制的。
5、和儒家中庸的思想相比,墨家思想显得比较过激(消费方面、爱人方面、尊贤方面等)。在消费方面,墨家主张过一种温饱的生活;在爱人方面,墨家主张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在尊贤方面,墨家主张一旦发现有能力的人,当场提拔,超级提拔。当场提拔,超级提拔当然也有道理,但做领导人是要管人民的,应当了解人民,做“直升飞机”上去当官,不了解人民,自然也无法领导人民?“绝则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是墨家思想后来销声匿迹的一个原因。墨子的思想里也是有弱点的,它适合于环境恶劣、穷困的时候,一旦社会富裕、和平年代到来,他的思想便显得不合时宜,要被社会所抛弃。
这是我们讲的墨家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墨对照来讲的。就在儒墨两家争执不下的时候,另一种声音也在中华大地上响起。这种声音认为,什么“仁爱还是兼爱”,什么“君权还是民权”,什么“改良还是*”,都没有意义。解决社会问题,不是靠做,而是不做;不是要考虑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要考虑不做什么和怎么不做。也就是说,顺其自然,或者无为而治。以火救火固然不对,以水救火也不行。前者(仁爱)是扬汤止沸,后者(兼爱)是杯水车薪。正确的方案是什么呢?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