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0:09
无差别就是本质相同、不应当作出区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的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如肉眼可见可作出区分的农耕、运输、手工等)和抽象劳动(即具体劳动的本质,人类为创造价值而消耗脑力、体力的活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决定了它是无差别的。劳动类型是有差别的,但劳动性质是“无差别”的。只有劳动是“无差别”的才能体现劳动价值。(即商品价格)
“无差别”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
以生产苹果和斧头为例。大家都知道,生产苹果和生产斧头所用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是不同的。生产苹果可能用种子、锄头、铁锹、肥料等,生产斧头可能用生铁、钢材、锯子、锤子等。大家还知道,生产一个苹果和一把斧头所用的具体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是一样的。还有一点就是,生产苹果和生产斧头的具体的人可能是不同的。
扩展资料:
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只是在量上会有差距,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通过人类劳动,商品具有了价值,才成为了商品。如果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即使有使用价值,比如阳光空气,但它们不是商品。商品价值,从字面上的意义而言,是指一件商品所蕴含的价值。但在 马克斯的《资本论》中将这个概念加以深化讨论,他认为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举一个例子你可能就能明白了:生产一个板凳和生产一个茶杯的劳动是不同的,因为生产的程序和方法都是不同的,但两者都是劳动,都要消耗一定的劳动时间,如果生产一个板凳用的时间是2个小时,而生产一个茶杯的时间是1个小时,那么板凳的价值就是茶杯的二倍,这种劳动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抽象劳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0:09
马克思说的无差别劳动,分别有二个思路,二个含义,而殊途同归。
一个是,从概念内涵上来看,则任何的劳动,所有的劳动,直接就是抽象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
一个是,从概念外延上来看,则任何的劳动,所有的劳动,在加总、平均后来看,是抽象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
1、从概念内涵上来看:
清洁工徒手扫地劳动的一小时,是一小时,
科学家发明创造劳动的一小时,是一小时,
大明星万人空巷的表演一小时,是一小时,
等等,分别都是一小时,
并且,直接是互相无差别,
并且,这是抽象的,这是在逻辑思维当中呈现出来的,不考虑各种外在形式,不考虑互相之间的差异。
并且,这是一般的,普遍存在于各个劳动的当中。
比如,车站候车室里面,旅客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等等,都是旅客的一个,老张他是一个,小李她也是一个。
2、从概念外延上来看:
清洁工徒手扫地劳动的一小时,是清洁工一小时,
科学家发明创造劳动的一小时,是科学家一小时,
大明星万人空巷的表演一小时,是大明星一小时,
等等,分别都是一小时,互相不同,具体形式不同,各种差异很多。
但是,如果把这些不同的各个的劳动,加总起来,平均起来,亦即混合均匀了来看,
那么,混合均匀了之后的那些劳动,互相无差别,
并且,这是抽象的,这是在逻辑思维当中呈现出来的,这需要在总体上来看,在观念上把它们进行混合。
并且,这是一般的,普遍存在于各个劳动的当中,但是又不等同于任何一个劳动。
比如,车站候车室里面,旅客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等等,但是,平均来看有标准的旅客,“他们”是标准化的。
扩展资料: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
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并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这种剩余劳动,而不是追求的使用价值。
所以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劳动价值论
百度百科--劳动
百度百科--抽象劳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0:09
它指的是劳动的具体形式,如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方式方法以及产品等。
通过实例比较得出:生产两种商品的具体形式是有差别的,因此不是我们要理解的价值。价值指的是生产过程*通的东西,即人类劳动力的消耗,体力和脑力在生产上的支出,这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是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
农民张某将自己生产的200斤小麦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结果只卖了100斤,另外100斤自己食用了。有的同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既然如此,不管是卖掉的,还是自己食用的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而都有价值。
自产自食的劳动产品,只能谈价值无法实现,而不能说没有价值。总的来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等于价值,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要认识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
不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要不停地付出体力和脑力,以生产出各种物质产品,这种付出是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不管在什么时代,离开了这种付出,人类就无法生存。
第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能取得价值的形式。马克思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抽象劳动或一般劳动乃是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尽管它的适用程度在不同时代可以有很大差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55页)但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点,并非在任何时候抽象劳动都形成价值,都采取价值这种形式,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这是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要交换就要确定适当的比例,要确定比例,则要找出两种商品同质的东西。
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也就是都支出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了价值,有了价值,千差万别的商品就可以相互比较。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采取价值的形式。
可见,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亡。
第三、凝结在非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需采取价值的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所以采取价值的形式,是为了按照物化于商品中的劳动量比较其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自产自食的劳动产品,如上述提到的王某自食的100斤小麦,因为不用于交换,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无法形成价值。
如果王某把第一次卖剩下的100斤小麦不用于自食,而是再去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重新有了商品这个载体,它凝结在商品中,就表现为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用价值可以把商品和非商品区别开来。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同点——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同时也应看到商品和劳动产品的不同点——价值为商品所特有。否则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
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和劳动的关系从而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
事实的*是:如果不从历史存在者出发,那么,李嘉图所得到的“社会存在”就只能是抽象知识和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劳动价值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0:10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人类消耗劳动力,体力和脑力,产生生产过程*通的价值的过程。简单的说,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因为它消耗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在生产过程中是无差别的。
1、要认识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不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要不停地付出体力和脑力,以生产出各种物质产品,这种付出是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不管在什么时代,离开了这种付出,人类就无法生存。
2、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能取得价值的形式。马克思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抽象劳动或一般劳动乃是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尽管它的适用程度在不同时代可以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