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个人判断不是规划换一批人来做,而是行业会细分。一部分人倾向于通过数据分析,判断问题症结,解决建成区问题,优化格局;另一批人更偏向于设计,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其实判断大数据对城市规划未来的影响,看看当下大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处境多少能够明白些。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大数据在研究中是热门事物,但在实际项目中却不是。在城市规划实务中,大数据分析一般作为专题研究附在如总体规划等较高层面的发定规划之中。除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及二线主要城市,少有城市有专门的大数据研究专题,个人接触到的也仅上海2040的上轮总规评估与武汉市总体规划的评估有涉及相应技术,其他项目基本无涉及,仅按需要自己使用。究其原因如下,想到哪些写哪些,排名无先后顺序:
1、难立项。难立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城市规划属于法定流程,明文规定相应程序所需要的内容,由于大数据技术方法多样,多针对特异性的具体问题研究,这给大数据研究应用法定化带来极大难点。怎么给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名头立项、立法定流程,如何定价,都是大难题,而这也是现在以专题形式依附总体规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是主管部门分散,城市规划业务主要针对住建、城建、规土口,但大数据(算上智慧城市建设吧)很多时候是工信部主导,跨部门操作也是一个问题。
2、高成本、低收益(这里仅指项目收益,不谈社会收益)。目前,大数据在城市领域多立于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说很多时候是研究兴趣使然下的自发行为。一项技术如果难以以模式化的方式应用,就很难降低成本,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大范围推广,在城市规划领域正是如此。对于一般的项目,比如一个1平方公里的旧城更新的控规项目,应用大数据分析需要几个模块?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投入哪些成本?又能够带来哪些收益呢?有没有替代方案,替代方案又会有多大差距,不用大数据分析,仅用常规数据做数据分析能否得到相近的成果?会不会增加项目的时长?思考完这些问题,再算笔账就会发现,当下在大量控规、城市设计等项目中,运用大数据分析很可能是不划算的。
3、没有数据的时候怎么办?虽然城市规划进入了存量规划时代,但即使是存量规划过程中也有大量新建的过程,部分地块必然是要采用推平重建的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手段之一),大数据可以给出方案的*,可以比选方案,但方案从无到有怎么产生?
(想到再补充)
如果上述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大数据一定能够改变这个行业,不过这需要时间。有可能因为数据安全、隐私等问题,最终大数据分析的业务完全由规划局或是其他*部门完成也说不定,我相信那时,城市的大数据运营中心应该已经建成了。也可能有专门的运营公司运营,并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这些报告最终成为规划的基础材料。可能今后大数据分析会成为单项的东西,支持的也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而是城市的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