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2:57
中国传统的文物衣冠,也就是现在民间俗称的汉服,起自上古三代,下至汉唐宋明,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与正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正脉与“正朔”,中国古典的文物衣冠对于人类文明至少有三重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主流与中国境内主体民族的正统服饰,对中国主体民族的连结、凝聚、延续与中国社会的稳定、持续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中国社会有一个稳定、团结的主体人群,国家的长久治理才有可能,这已经被历代的*经验所证明。
其次,中国传统的文物衣冠是中国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古典文明的延续所起的文化纽带作用绝不在汉字之下。今天我们熟知的两袖清风、袖里乾坤、拂袖而去、袖笼襟掩、袖珍、联袂、衣冠南渡、衣冠聚谈、衣冠楚楚、衣冠上国等等这些日常用语无不体现着中国古典服饰的文化印迹。这是那些正在鼓噪、叫嚣、浮尘泛滥中的旗袍马褂伪唐装、剃头猪尾辫子戏等等胡风虏俗末流文化所不能阐释、不能具备的文化内涵。
再次,中国古典的文物衣冠是东亚国家,诸如日本、韩国古典文明的重要来源,是日、韩民族服饰的主要源头,也是东亚文明的正统与“正朔”,是全世界唯一延续数千年,堪与西方服饰文化与古典文明相提并论的东方衣冠体系,简言之,它是东亚服饰文化的代表与人类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中国人,即使不是汉人、不是族群论者,仅仅是为了延续、维护东亚古典文化与人类古典文明的角度,也应该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推动汉服文化的复兴,这绝不是什么族群思维、种族观念,而是为了维护中国古典文明、维护东亚正统文化、维护人类古典文明,维护一个中国人之所以自称中国人,之所以能够自称文明人,之所以能和野蛮人区别开来的文化尊严与精神皈依!任何一个至今还在使用汉字的人都应该体会到中国古典文物衣冠对一个文明人所具有的始源性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意义,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复兴汉服的文化运动中来。
张煌言说:我誓死战斗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够保留头发、穿着文明人的衣服(蓄发衣冠)回到自己的家乡;即使我粉身碎骨,倘若能达成这一目的,我的人生愿望也就是满足了。今天,中国境内的一切文明人都应该抱着这样决心与态度,一息尚存,奋斗不止,为推动古典的文物衣冠(今之所谓汉服者)在中国的复兴,为维护东亚正统文明,维护人类古典文明的延续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真正把人连接起来的,不是种群,而是文明。一个旗袍马褂伪唐装、剃头猪尾辫子戏猖獗的地方,无法使人产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如果中国社会注定要在旗袍马褂伪唐装、剃头猪尾辫子戏的猖獗风气中死去,那么,它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真正的文明人而言,根本无足轻重,无动于衷。我们之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汉服文化的复兴,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精神生命与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相维系的根基与源头;只有这样的根基与源头建立起来,我们才真正属于这土地,这文化,这国家。我们才有真正的文化生命、文化归属与精神皈依。否则,一个胡风恶俗猖獗、小丑横行的地方根本不值得留恋与关注。只要今天有人还自称中国人,只要他自称还有所谓的中国文明,那么,他就有责任复兴文物衣冠,复兴汉服,在中国的土地上恢复汉唐精神,再造汉唐文明,复兴汉唐衣冠!中国衣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2:58
一直觉得,自己对汉服的态度并不是十分认真的,有些时候,觉得自己甚至不能以同袍自诩。可能是由于经常浏览与汉服有关的东西,一直觉得汉服的影响逐渐扩大了,但是却又突然发现,其实汉服的影响远远不够。主流媒体影视,借助汉服,更多的是为了商业目的,从而扭曲了汉服本身的内涵。
汉服运动的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汉族*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满清统治前中国人服饰为出发点,借此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 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草根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70和8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少不更事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形式。但这是民族文化复兴中相当引争议的一种形式。 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上论坛。近来由於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而其发起者因复兴步骤和商业利益产生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二、争议 汉服运动也引起一些争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2:58
一、汉服的基础理论违背科学常识和辩证史观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通过数千年族群融合,形成的多民族融合性群体,这点在科学界的基因工程研究,已经揭示了基因多样性的冰山一角。融合且对外开放的族群,必然拥有融合且对外开放的文化。汉文化从来都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世界上既不存在“纯血汉族”,也不存在不受外族和外国文化影响的“纯血汉文化”,“复兴”的前置条件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如果单纯将“受外族影响”作为前置条件,那么每个人都会被开除汉籍,每个细分文化都会被开除汉文化籍,孤立求索将一无所有。
历史是辩证发展的,文化也是辩证发展的。服饰文化作为汉文化的分支内容也必须是辩证发展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的、不与任何其他服饰文化做交流的纯种汉人服饰文化。历史上诸多“服制”的出现,都是服装不断发展,不断贴近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力要求以及时代的审美,族群不断与外部交流汲取新鲜血液的结果。所有的“古制”之所以消亡,也是因为适应新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力发展,新一代审美需求取代旧一代的结果。复兴意味着传承,而传承必须有序。明明中国汉人的传统服饰就通过一系列的融合与发展走到了今天,而且发展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不同款式,却不思传承经过历史与社会变革检验的部分,盲目追求早已作古、僵化禁止的历史古物,有悖唯物辩证史观,有盲目和偏激性。
二、有严重的历史常识错误和基础知识宣传错误
汉服界安身立命的根本“剃发易服”,圈内宣传的历史常识错漏百出一塌糊涂。真实历史上,“剃发易服”不但存在核心区,执行主目标是“剃发”,“易服”变易的是上层官僚统治者服饰,且是一个漫长的交融过程,“易服”是在乾隆年间才逐渐通过族*融完成的,而此时的旗人服饰也因为融入太多汉人服饰成分,与入关时的真“满服”风格大相径庭。国家明明公布过穿着汉族传统服饰的官方形象,真实事实却被歪曲忘记,甚至用舞台编排来蓄意抹黑;国家其实一直在做民俗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却被汉服圈话语权掌握者拿来主义并歪曲擅解的理论。基本上是学界真正研究者多年苦心经营、认真研究的成果,被拿来炒高价。宣传是传统工艺的物品,也根本离不开国家对民间匠人的发掘与保护。投机分子潜伏圈内,利用真正学者成果和民家默默无闻的工艺者,将自己包装成“大佬”,从中攫取巨额利益。就像作者前两篇文章写了“清朝剃发易服的核心是剃发,并不是易服”,结果马上就遭到了有人的反驳,说是为清朝洗白。
三、民族主义色彩严重,极端思潮横行,盲目自大已经到了不得不警惕的程度
在我国倡导中华民族、多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大前提下,大搞大汉族主义,极端反少民,歧视少民和周边国家人民,盲目认为“别人的文化都是抄我们的”“少民阻碍我们发展”,将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主体民族包装成“弱势群体”,利用当下社会发展的阶层矛盾搞歧视敌视,盲目自大,严重威胁社会和谐发展,且容易被有心分子利用,变成真正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的可怕工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2:59
“悠悠古国,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华夏民族”,他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民族——汉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不断有少数民族与汉族完成大融合。
清末民初,中国积弱,无数文人志士实施改革,汉族的传统服饰也得到了改良,中山服,旗袍等服饰成为了汉族的的代表。
在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汉服,因为美观性以及对古代的向往,汉服越发的受到推崇,随着喜欢的人越来越多,自我优越感的人层出不穷,汉服圈也越发的被大众反感。
梁宏达解释说,因为很多人穿汉服纯粹是为了美观好看,追逐潮流,但汉服本身其实大有讲究,而汉服距今已经过了很多年,文化隔层,没有标准,很多的人根本什么都不了解就追捧,最后就像跳梁小丑一般,弄得个四不像。
随着人们对汉服的了解越发深入,圈子排外的现象更让大家无法理解时代在变化,倘若想让汉服真正的发扬光大,必然需要和时代融合,善于学习和宣传,而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一、历史悠远,文化断层
从一些古籍上我们可以得知,黄帝之时汉族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在殷商,战国时期并没有统一的服饰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服饰大不相同。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服饰,再历经汉朝三代,汉服的体系才逐步建立。
但在不同的朝代上,汉服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区别。比如魏晋南北朝,因为人们喜爱花鸟鱼虫,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其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汉族男子的服装用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来显示洒脱。汉族女子的发饰则流行假髻的风行来彰显清秀。
唐代盛世下则更崇尚雍容华贵,唐代的贵族女子均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服饰多为裙、衫、帔,色泽艳丽。宋代和元代也是个融入自己的元素,可以说每个朝代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不同的服饰上演绎着不同时代的礼教文化。
在清朝时,满族统治了中原,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的目的,可以更好地维护满洲的统治,在全国上下推行“剃发易服”,凡着汉族服饰者杀无赦。
当时因不肯易服饰而被砍头处死的汉人无数,江阴人民坚持抵抗三个月,城墙被攻破,却无一人投降,男女老幼均为城而死。嘉定民众也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斗争,惨遭清兵的残酷*,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
在汉族民众的顽固抵抗下,为稳定局势,清*有了一些妥协,提出了“十从十不从”,即男人服从,女人不服从,生者服从,死者不从,当官的服从,百姓不从,老人服从,小孩可以不从,僧道可以不从,正是先人用无数的鲜血才换来这一让步,让汉元素得以一直流传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2:59
汉文化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