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2 19:48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
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
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
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
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田家即事》是一首田园诗。“即事”一般指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歌,与“即景”不同之处在于有人物与事件。
储光羲所作《田家即事》以老农一日耕事为中心,分别写三个层次。首六句为第一层,写不违农时,勤于躬耕。“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借眼前景物写季节紧*,句式类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老农要看此”,造句古拗,不避俚俗,“要”意为“切要”“紧要”,表现耕者的急切心情,与“天时”相应。“饭牛”“ 双驾”都是田家用语,“双”者,我与牛也。第二层四句写耕时所见一幅田乌觅食的特写画面。田乌群合乱噪,嗷嗷待哺,一“啄”一饥”,极尽饿态形相。春耕刚开始群乌就如此,前一年的灾荒可知。诗人通过“群乌觅食图”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一页悲惨的历史,即使在“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穷年凶岁,饥及禽鸟,何况是人。这一惊心动魄之笔,包含比具体画面丰富的意蕴;第三层六句写“我”(老农)的恻隐,“两伤悲”者,伤己悲乌也。“拨食与田乌”,其所拨者不仅是口中食,甚至可能有筐里谷种。空筐暮归,亲戚相诮,足以说明悖于常情常理。而结句“我心终不移”则大有释迦牟尼“割肉啖虎”甘为众生承担苦难的胸怀。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大概就在于此。追问 你弄错了,告诉大家诗是什么:
田园即事
(宋)利登
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
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
追答利登的《田家》诗写得很有特色,在三个方面“个性”极强。一是选材着眼于“趣”。田家的生活丰富多彩,可写的角度也非常之多。但作者别具匠心,选取了一个洋溢意趣的镜头:农村扎草人吓唬鸟雀,让读者感到农村生活的有趣,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读者读这首诗,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农村,走近了他们昔日的生活,产生的是饶有趣味的感觉,读兴自然也浓起来了。二是借写一个“点”,反映出农村生活的“面”。用草扎人去鸟雀,这只是农民生活的一个镜头,而且这种情形是“豆畦种罢无人守”的前提下出现的,可见,农村的劳动多么紧张,农民的生活多么艰辛,他们自己却要去从事别的工作,是躬耕,是分秧,还是开墒挖沟?总之,负担沉重,难得休闲。三是语言朴实。“岁事”,指一年中的农事,“黄茅”指干枯了的茅草。整首诗,写景叙事,明白如话,无一处疙瘩,表现了朴实无华的诗风。
诗首两句写春耕。“小雨初晴”,春雨下得及时,也晴得及时,这正宜春耕,“岁事新”写出农人由衷的喜悦之情。“一犁江上趁初春”,着意于“犁”,虽不言人的牵牛扶犁,但一幅生动的春耕图已跃然纸上。三四句略去播种情事,径写“豆畦种罢”,也略去人们在别的田地的春耕镜头,只写草人于田间拒雀,不写春耕之人及春耕之忙,但农民忙于春耕的身影及热火朝天的景象又宛在目前。
此诗一步一景,移步换形,雨晴、犁田、种豆、缚草人等一一顺序道来,农村春耕的情景遂历历如绘。语言的朴实自然、构思的平淡中见新奇正是作品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