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30
一、建立专家小组:小组成员架构图
二、信息收集与流程图绘制:
对现有采集检验标本的流程进行梳理,统一认为采集标本有五个环节,分别是: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送检和检验。并对五个环节中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行了头脑风暴。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FMEA操作必须的一个步骤,采用风险优先指数(RPN)评分。计算公式:PRN=O×D×S。
1、制定风险评分标准并评估:
可能性O,采用9分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检出率D,采用9分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严重性S,采用10分六级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2、计算风险值并排序:
排在前六位的失效模式由高到低依次为特殊标本运输过程未给予低温环境;抗凝管凝固;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选择容器错误;采集量错误;未规范转运容器。
3、分析造成失效模式的原因
四、重新设计流程及分析测试新的流程
针对造成失效模式的原因完善设计流程,制定改进措施。
1、完善设计流程
2、制定改进措施
⑴全院统一低温转运方案和转运容器:验证转运盒温度:取出冰袋2个放入转运盒7-10分钟,2-8℃,可使用1.50小时,规范转运流程,统一标本转运的容器。
⑵培训*抗凝试管抽血后混匀摇动方法:将采血及时轻轻颠倒180°,摇匀2-8次;根据添加剂的不同,完成建议次数的颠倒混匀;
采血前注检查采血管的顺序及有效期。
⑶检验科增加收取标本工作人员,规范急血和常规抽血时限:
急血:立即送检;常规抽血:有效检验时限
⑷对*进行培训:培训*选择正确采血管与容器,培训*正确选择采血试管。并加强病人正确留取标本的健康教育。
五、实施并监测重新设计的流程:
通过实施,效果确认标本错误例数比之前明显降低,效果显著;风险值较前降低。
最后总结此次活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