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55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55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又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记清楚。所以,后世的学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是有点道理的。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
回答者:chinazebo - 举人 四级 10-6 21:02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56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又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记清楚。所以,后世的学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是有点道理的。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56
记述了在春秋几百年中的诸侯之间发生的事与期间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