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15

请根据需要自己删节

摘 要:赵云是《三国演义》里颇受读者青睐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武艺卓群,英勇过人,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铁血汉子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又深明大义,目光长远,不仅在军事战略上书写了许多传奇,更在政见上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的良臣风范。加上他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堪称完美。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论述赵云胆识皆俱的人物形象特点,浅析他完美艺术形象的原由。

一、赵云之胆

赵云作为一员勇将的形象,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三国演义》更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传神。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①]。那么,赵云的“胆”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赵云的“胆”是以卓然不群的武艺为基础,在千军万马中英勇无惧的血性汉子的大无畏气概。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里,就有对赵云的武艺进行颇有诗意的描述:“那*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②]可见,赵云的*法是可以和号称“万人敌”的关张所媲美的。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赵云的“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事例上。

1.长坂救主

长坂坡一战奠定了赵云的猛将地位,也成就赵云威震华夏之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就这样描写赵云的胆气:他怀中抱着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从四更时分一直厮杀到天明,七进七出并连斩曹营56将。真是可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③]试问此等神威,又有哪员武将能够做到。先说时间是从四更时分到天明,不可谓不长。而且面对的不是一两员敌将,而是打了胜仗意气高昂的百万曹军。碰上一只这样的大军,一般人早逃之夭夭了,更别说是七进七出了。而赵云仅靠一个人、一匹马、一杆*却能在千军万马中保得幼主安然无恙,更连斩敌军56将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精湛的武艺,更对其无畏的胆气钦佩。就连敌首曹操也由衷的地感叹:“真虎将也!”[④]。类似赵云的冲阵救主,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也曾经为嫁女而突围。我们看看,吕布自身的武艺无疑在赵云之上,也有自己的军队,面对的军队更没有这支胜利的曹军强大,却在仅仅一次突围不成后以失败而告终。对比吕布灰头土脸的失败,这更我们看到赵云在这场战争中,以他的英勇独特地透视出铮铮汉子的血性,使他的大无畏气概开始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光彩。

2.力斩五将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老将写的最出色最勇猛的要数长沙黄汉升了。黄忠在《三国演义》中曾箭射关云长(第五十三回)、力斩夏侯渊(第七十一回)盖过多少壮年猛将的风头。可以说除了老迈,也可称得上是一位“完人”。而在第九十二回中,年老的赵云也有了黄忠的风采——年过七十尚能力斩五将。看看小说中夏侯茂对其部将所说的话:“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⑤]可见,夏侯茂对赵云的英勇无惧的胆气的畏惧,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力斩五将的英勇神采。这里从侧面描写了年老赵云的威风胆气,不仅使赵云英勇无畏的形象得到延续,更善始善终的保持了赵云不败的神话,使之形象得以*。

以上两个事例是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活动经历的两次特殊时期。表现了赵云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英勇的魅力,使读者在佩服其勇猛无双的之时,更佩服其大无畏的胆气。

二、赵云之识

如果说一员武将只有胆而没有识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是第一流的武将。而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仅仅是凭着胆气和蛮力吗?我认为那肯定是不尽然的。前人对赵云早已有过见解:“客问:‘子龙,先主称曰,‘子龙一身都是胆。’全以胆胜乎?’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盖胆从识生,无识而有胆,妄耳狂耳,非胆也。’”[⑥]看看在《三国演义》里那些只有蛮力的武将的下场:吕布命丧白门楼(第十九回)、典韦救曹损命(第十六回)……而赵云能够树立英雄之旗终年不倒,全赖他的智识过人。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出以下几点:

1.将才之识

作为第一流的武将,赵云很好的把他的将识同他大无畏的胆气相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传奇。他的这种将才之识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灵活善变的无畏常胜的军事才能。将他的这一“识”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是有名的汉水之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就有其精彩的描写,活脱脱是诸葛亮‘空城计’的翻版。他引军撤回,面对曹操的大军毫无惧色,单*匹马营前,这就显现出他过人的胆气。趁着曹军多疑退去,却令旗一招,戎弩飞射曹军。最后乘胜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这份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次的汉水之战,充分显示了赵云胆气和将略的完美结合。加上在第五十二回中的三千精兵计取桂阳的精彩和在九十六回中不折一骑的箕谷退敌的传奇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赵云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是赵云胆大灵变为将之识的具体表现。

其次,赵云在其胆大灵活中又多了一些细致谨慎。谦虚谨慎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作为一位将军应有的认识。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最后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出谦虚谨慎对赵云为将的作用。而且,这一类将军通常都有保护君主的能力。所以,从《三国演义》上来看,赵云的工作多是充当“保镖”。我们知道,在封建年代,君主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灵魂。保护君主等于是在保护一个国家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不谨慎的将军是胜任不了这一任务的。众观《三国演义》,你看刘备和诸葛亮哪次出席什么重要活动,不是由赵云陪同的,如第二十四回参加刘表的宴请等。难怪网上有人说要是没了赵云,也就没了刘备和其蜀势力。这话虽然夸张了些,但我认为还是有其合理性。而且,我们知道,赵云的救主行为是出了名的。在文章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的的“长坂救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勇猛无惧,能达到目的全身而出就显示出他的胆大心细的为将之识和忠君为国的大智大勇。正如诗歌所赞的:“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⑦]。面对曹操百万大军无所畏惧,面对跋扈的女主人与吴兵更能“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⑧]。如果说在前次救主是靠大无畏胆气和过人的武艺的话,那么,后一次救主则是对赵云勇气和智慧的挑战。因为,这次面对的不是百万大军,而是自己的主子,既要把小主子留下来又不能够伤害自己的女主子,这就不得不要用合适的智谋了。最后与张飞联手,终于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通过张飞和赵云的对比,更显示出赵云细腻灵活的处理同上下级的关系。对比刘备的手足——张飞把嫂子失陷给吕布(第十四回)关羽失陷二嫂(第二十五回),还有谁能比赵云更能胜任保护家小的工作。而且,上文已经说过,君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不然,曹操为何独独先哭典韦。可见,赵云在保护君主方面的确劳苦功高。

再者,赵云不仅负责保护君主等,更身负着断后接应之类的重任。我们知道,这种工作一项吃力不讨好,却始终必须有人担当。有多少次刘备打输了仗不是赵云接应断后的,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蜀汉败的最惨的彝陵之战,想想如果没了赵云的接应,刘备是否连到白帝城托孤都成妄想。可以说,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武将,其完美的为将品质是得到了刘备集团的认同的,否则,也不会让其担任保驾、断后之类既有挑战性又非常重要的职责工作。

由此可见,赵云既有独当一面、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更有胆大心细、不求名利的大将之风。

2.良臣之识

赵云的“识”不仅表现在他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上,更表现在他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见上。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就表现了赵云的择主之识。三国是一个君选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一些名臣在择君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显露出他们的*主张,如鲁肃、诸葛亮等。而正面表达出了*理想的只有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八回中赵云对刘备是这样说的:“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⑨]那么在赵云的心目中“主”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七回赵云对公孙瓒的话里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⑩]可见,赵云择主的前提条件是其主必须要有忠君爱民之心。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确比任何人更符合赵云心目中的这一君主形象。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更在“衣带昭”事件上为君出力,虽然并没成功,却能见其忠君。他更是仁慈的主子,携民渡江犹能看出其爱民。难怪跟了公孙瓒的赵云后来“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11]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赵云是一个具有着“忠君爱民”之“大识”思想的将领,在他的择主意识里,“忠君爱民”既是首要条件,更是必要条件。并且这一“识”决定了他一生的行为。在这种“忠君爱民”的思想支配下,赵云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便是最受争议的赵云拒美(第五十二回)之事。有人认为,赵云这是在假道学,沽名钓誉。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请看赵云答刘备其拒美的原因:“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所以,我认为前面的两点只是赵云为拒美随口而出的原由,这不仅没有假道学之风,反而是为他人着想,更突出了他性格的闪光点。至于第三点,我认为这才是“拒美”的真正理由。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是联系赵云依附刘备的原因来看的,赵云是一个忠君的人,他始终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这才是支配他拒美的最基本的原因。其次,看看后来他做了那些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当然要数那使赵云被称为“云有谏臣之风”的力谏刘备的事例——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一回赵云是这样谏刘备的::“*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12]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出赵云的心中对于“国家”的概念。他能深刻认识到刘备势力乃至汉家天下的最大敌人是曹操。所以,他才会以“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13]的大义来说服刘备。怎耐刘备这时在节骨眼上把持不住,没听从赵云的劝告,最终落败收场。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为国着想始终赵云是做人的第一标准。最后,赵云懂得怎么正确对待人民,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在封建年代,各方军势势力的混战,都是以取得最大利益为动力,视人命如草芥。在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代里,能有这么一位能把眼光放在百姓身上并替百姓说话的将军是多么的不容易。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中,赵云就是这么为百姓说话的:“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14]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更是达到一定高度的*眼光。

赵云为军之将,为国之臣,在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下,他能用其无惧的胆气同出色军事谋略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更能够深明大义的向君主上谏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他的“识”以“忠君爱民”为核心,达到了空前统一。使其形象更加完美。

三、堪称完美

赵云的“胆”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胆”和“识”的密切联系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忠君为国的大智大识,他如何有七进七出单*匹马面对百万大军的勇气;如果没有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胆气,他又如何在空营前指挥自如呢;只有胆而没有识或是有识却无胆,终究都不会有什么作为。赵云名列五虎上将,可见其胆识皆俱。他的“胆”与“识”更是相互交织、相互成长的,这就促进了他形象的完美。

到了近代,人们对其人格魅力的欣赏甚至超过了关羽。为什么罗贯中在塑造关、张英雄形象之外,还要多塑造赵云这么一位名将呢?赵云看起来却就比关羽真实得多、完美得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

我认为,首先是罗贯中在描写赵云时把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对于关羽却是怀着崇敬和对历史真实的矛盾心境下写的。《三国志》中对关张的评价是“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15]对赵云的却是“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16]这是三国志作者对赵云的赞赏。而且,到了现代,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三国志》里的关羽是有缺点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演义不能脱离历史上关羽所具有的缺点,这就导致了在演义中关羽不能再那么完美。而且,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至少犯了几项错误:如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立场错误,刚愎自用等,而且,其骄傲自大的性格也不能得到现代人的好评。相比之下,赵云可谓完美的多,那么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样的呢,罗贯中又是如何把历史真实结合到文学艺术上的?

在《三国志》中的《云传记》有赵云这样一些事例:(1)、本属公孙瓒后随刘备;(2)、当阳长阪救主;(3)、攻取西川;(4)、箕谷退敌;《云别传》则多增加了其中的许多详细细节[17]。虽然,《三国志》关于赵云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也能让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一个样子——历史上的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的赵云那么传神、生动,但也不失为一个深明大义、忠直敢谏的勇将形象。而罗贯中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历史中的赵云形象并把他完美化,可信化。比如说描写在当阳长阪时,赵云七进七出救主之勇,作者并没有完全得把他神化,而加了曹操的赞叹:“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18]一方面突出了赵云的英勇,一方面也显出了曹操的爱才,更为赵云的英勇取得了更让人信服的理由。而且,在这一段中,写赵云救主也并不是简单的叙述的,而是先救糜竺,再遇甘夫人,最后才保主出重围的曲折生动描写。可见当时曹军的势大,连英勇的赵云都杀得筋疲力尽,最后碰上张飞才完成使命。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不怀疑赵云的英勇,更相信确有其事。从而令其英勇的形象得到深化。对比关羽,我认为关羽的骁勇只能归于神勇一类,而不能称英勇。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关羽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如神助,比如,关羽在第二十五回中斩颜良、诛文丑之时就一个“快”字,很爽,但不精彩。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关羽死后还能斩杀吕蒙,这既不符合历史,更使人对关羽无敌的武圣形象产生怀疑,从而就不真实了。同时,也因为赵云的真实,令他更接近完美,更让人崇拜。

2.符合现代民间的审美

赵云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武将,到了现代,更成为一个堪称完美的形象。据网络民众投票显示,赵云受欢迎的程度紧跟着诸葛亮,更在关羽等人之上。为什么在建国以前被人顶礼膜拜的关羽现在的人气竟不如赵云了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这是民间审美目光的转变,也就是说现代人更崇尚一种有着平和心态的道德完人。相比关羽的“刚而自矜”、张飞的“暴而无恩”,赵云的谦虚平和就显得可爱得多,也可敬得多了。在刘备的西蜀集团中,赵云可算上是元老级的人物,他多次护主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他的地位却远没有他的战功那样的显著,甚至没有比得上魏延。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怨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诚如在七十一回里对黄忠说的:“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19]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酷爱争名夺利之辈。甚至在刘备等集团首脑犯糊涂时勇于正直的出言相谏。我想,这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平和使得他成为蜀汉集团的调和剂,让他在这矛盾丛丛的集团里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而在现代,他被越来愈多的人所喜爱也是与他重国重义而轻私、淡泊名利谦虚平和的为人处事有关吧。再加上一些小细节,如赵云仿佛从天而降的出身等,这也符合当代一些草根英雄主义审美观。其次,除了赵云的性格受欢迎外,他的胆识用在正统的西蜀集团上也符合人们的心理。正如上文说过的,赵云曾多次救主,多受大家的赞赏。而在三国里,典韦和周泰也都曾奋勇救主过,典韦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却没有得到像赵云这么好的评价。究其原因,不过是赵云救的是仁慈之主、正统之君,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肯定。并且,他的“胆”和“识”是在他为国为民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为国爱民之心,他定然不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以大义上谏刘备。也不会有英勇的胆气以博得“常胜将军”之名号。

终上所述,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确算得是一个完美的武将,更深受读者喜爱。究其原因就是以在战场上英勇无惧的胆气是基础,*上的远见卓识是关键,再有一颗符合道德标准的心来锦上添花。我想,赵云的完美形象当然不止这些,但此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16

虽然《三国志》里对他只是寥寥数笔,但在此后的《云别传》、民间的戏曲作品及流传中,赵云的形象就逐渐丰满,高大,甚至完美起来。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赵云更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网络化三国的一大热点——各大三国论网站的专题人物,各大三国论坛的置顶话题。所以,网络上有关赵云的评论也是不胜枚举,有赞扬他千古常胜的,亦有对他嗤之以鼻的。更有不少网友对他的功过争论不休——争论的依据往往都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依鄙人愚见,这种争论实在是没有必要。
我们了解历史人物都是依靠史书,因为史书相对正确,完善,客观。但是这种“正确,完善,客观”是绝对的相对的。陈寿先生他亲身经历过三国时代吗?他和那些三国人物亲身交流过吗?没有,所以他的著作是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正确和完善的的,罗贯中先生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书都是人写的,客观的事物在不同的人脑中所反映的是不同的,所以就算一个史学家记录历史时再用词严谨,再努力去达到客观,都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有意无意的渗透到作品里去,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客观(这一点在《演义》里尤其明显,《志》里对长坂坡一战的描写只有“云怀抱弱子……”而《演义》里罗先生却描述的何其激烈和悲壮)。所以说,我们看到的赵云同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差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更不用说依据他去争论赵云的功过了。
退一步说,就算史书里的赵云就是历史上真正的赵云,而史书呈现给我们的不过是那不足千字的文字罢了,而对于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的理解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虽然历史只有一次,赵云只有一个,但在知识程度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以及所处阶级不同的人们的心目中就会出现无数个不同的赵云。这样史书中对他性格特征的描述,在这个人眼里是优点,在那个人心里可能就是缺点;而他的事迹,在这个人看来可能就是功,但在那个人看来,也许就是过。(就像赵云救阿斗一事)所以我们脑海中的赵云只能说是我们各自心目中的赵云,因为我们也都会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渗透进去,是欣赏也好,是鄙弃也好,是理想的寄托也好,谁也不敢说那就是历史上的赵云。
史书主要是让人们借鉴古人的历史教训的,如果以它为依据来纠缠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是不会有什么结果和意义的。同时也希望赵云的崇拜者们看到有人对赵云大加诽谤时大可以不必生气,因为赵云如果本身是优秀的,就绝不会因为他人的诽谤而改变,就像你心目中的赵云不会因为他人的不同观点而改变一样
总之我最喜欢赵云了!
人物系列·常山赵子龙之——赵云关键词

(2007-01-28 00:30:07)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他不过如“沧海一粟”,但在民间,他却堪称形象和道德都相当完美的英雄;我们无法绝对真实而完整地还原一个人的历史,却可以通过簇拥于他周围的词语做出我们真诚的解读。

一、“常山真定”

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赵云常生动地出现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头一次出场亮相或与敌将交战,他总要自报家门:“某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常山是个古郡,在西汉时就已有了,治所“真定”据说还是汉高祖刘邦命名;那里是赵云故里毫无疑义,至于再具体地说赵云当年出生的家宅在哪个地方,却很难,史书没记载,连《三国演义》也只笼统地说他“乃常山真定人”。

历史在赵云出世的那个时候显得有些晦暗,枭雄并起,“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灿若群星的英雄谱中,赵云以几近完美的表现展示出一位忠勇的战士风采。

赵云年青离家,老大未归,故乡对这位在异乡打拼成就一世功名的游子没有忘记。

正定城西,紧邻107国道,有一大牌坊,中间书“正定”,两边分书“常山古郡”和“子龙故里”。

就区域而言尽管现在的正定不等于当年意义上的真定,两者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正定人还是成功地把“常山古郡子龙故里”打造成了我们熟悉的一句形象宣传常用语。

史书上有传,在民间更是赫赫有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概正因为看中了此点,1958年*在天津接见当时的正定县委*,脱口而出“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这句话如今同样成为正定人引以为豪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些公交车还把*的“手迹”印在车窗和座套,乘客上车,立时大有“满眼尽是赵子龙”之感。

正定城内有座赵云庙,庙之始建年代不详。据清《正定府志》记载,乾隆帝经过正定时看到位于南关的赵云庙残破不堪,即拨款予以修缮;庙宇或恢弘或小巧似已不紧要,紧要的是死后葬于异地的赵云因之便可“魂兮归来”,在故乡有了个托身之所。

二、“常胜将军”

民间语境中,“常胜将军”常作为赵云的同义词。流传甚广的“没有常胜将军”一语对经常面对失败的人是一种抚慰。常胜将军在现实中尤为难得,所以赵云在我们心头的分量便像硕果似的沉甸甸。

其实任何时候常胜将军都是相对的,没有常胜将军则是绝对的。历史上的赵云亦应如此。常胜将军赵云是被放大的一个形象,这样一个加工过的完美形象在明朝之前是否已经出现?是否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出现之后才逐渐定型并得到加强?

民间生长着巨大的能够生发想像的力量。但民间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也非全无根据,这个结论只要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照便不难得出。出现赵云名字的小说回目有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第52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第61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第92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些回目中所讲的赵云几乎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对应,所不同者,赵云无往而不胜的形象愈加突出而已。

为此而推波助澜者还有说书艺人和舞台戏曲,元杂剧中便有《赵子龙大闹塔泥镇》,可惜现仅存目。但至今舞台上仍上演着一些赵云或为主角或为配角的剧目,比如《借赵云》,比如《长坂坡》,就是。

另据说在有些地方赵云还被民间奉为信仰之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载:民间想像又以其他声名赫烈之英雄附会为门神;如今河南有以赵云为门神,分画其肖像于二纸者。———试想有常胜将军做门神,谁不愿意?

在话本、小说和戏曲等等艺术样式的熏陶和影响之下,常胜将军赵云的形象在我们头脑固定下来:赵云现身每一次战斗,无论大还是小,他绝不会成为败将。而且他常常会出现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适时地出手化解危机,“救主”的角色只有他能出色地担当,换成别人可能就不行。长坂坡他救了刘禅,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大败,前来救应的仍是他。类似场景演绎很多,不能一一列出,而正是有了这些场景支撑,赵云常胜将军的形象才深入人心。

三、“《三国演义》”

不能不提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赵云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三国演义》,他是小说作者罗贯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在第7回出场到在第97回去世,赵云的形象一直延续了忠勇的特点,清人毛宗岗评说赵云:“此人突如其来,人谓当日公孙瓒得一救星,却是异日刘玄德得一帮手。”又曰:“子龙竭救主之忠,天也,亦人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多是类型化的,但也会在他们的主要性格之外添一些次要性格,如写关羽忠义,不忘补上几笔他的骄傲托大;写张飞忠猛,也写他的莽撞和心细,甚至将部下鞭挞至死。

在罗贯中笔下,赵云则被写得近乎完人,缜密,沉稳,忠勇,自律……我们看到正是这些性格特点,让刘备和一生谨慎的诸葛亮都对赵云欣赏有加,爱把赵云带在身边,将大任委托给办事妥帖的他。

出使东吴,诸葛亮点名要赵云把他在约定的日期接回;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说:“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也是由赵云保护。

史书上的赵云是粗线条的,小说中的赵云则是血肉丰满,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甚至是女人心目中可以身相许的白马王子,借用小说人物的话,赵云是“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相貌堂堂,威仪出众”。

有学者认为,作为历史人物,论才干,论对蜀汉的贡献,魏延都比赵云高过一筹,但作为小说中的人物,赵云的形象却比魏延光彩很多,乃至比关羽、张飞更值得尊敬。

因了小说语言的精当描写和丰满鲜活的刻画渲染,赵云的形象在有了《三国演义》之后愈加具有质感,其活生生的感召力超出我们想像。经常挣扎于现实拷问和成长失意的大国寡民也希望有这样一个做事和做人都相当完美的楷模来激励,赵云符合了这样的道德诉求和人生需求。

四、“长坂坡”和“五虎将”

《长坂坡》作为一出戏,许多剧种至今仍在上演。

“长坂英雄尚在”,在蜀汉一方,便多了刀锋般的锐气大山般的硬气;在对方便好像平添了难以跨越的坎坎和困难。

《三国志》叙说长坂之战中的赵云,仅寥寥数笔,到了《三国演义》第41回“赵子龙单骑就主”,便繁复多了:先抖出赵云反投曹操的“包袱”,再借张飞之口说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刺死”,以加强悬念;随后又道出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接下来是赵云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长坂之战中赵云是绝对第一主角,因此战赵云扩大了知名度。这段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也成为他日后为人记住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小说第54回赵云随刘备到东吴迎娶孙权妹妹,相亲时孙母问刘备身边的带剑侍卫“是何人”,刘备告诉她是“常山赵子龙”,老太太亦禁不住问“莫非当阳长坂抱阿斗者乎”,可见赵云的“粉丝”之众之广。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功臣宿将,小说的记述和史*载不大相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关羽很有看法,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亦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

正史无“五虎大将”一说。《三国演义》以《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为蓝本,遂成此说;值得注意的是,罗贯中将“关张马黄赵传”中五人排名的顺序做了调整,长坂英雄赵云在五虎大将中的排名,提前了两位。

五虎将中赵云是最后去世的一个,他和黄忠、马超一样善终。同一些走到生命终点的三国英雄一样,他的最后时刻也透着不同寻常的先验征兆,据《三国演义》:即将出征的诸葛亮设宴大会诸将,此时出现异象,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诸葛亮就占一课,算到“此风主损一大将”,饮酒间赵云的两个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掷杯于地说“子龙休矣”。

公元229年随着长坂英雄赵云的告别,蜀汉再无硕果仅存的五虎将。

五、“四弟”

以私人关系论,刘备最亲密的人除了关羽和张飞,就得数赵云了,有人干脆认定赵云是刘备的四弟,说京剧《龙凤呈祥》“甘露寺”一折,乔玄唱道“他有个四弟常山将,盖世英雄贯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

在正定有个赵云的传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赵云正好路过,听到三人义气干云的话,想过去一并结拜,但当时家中有急事,他只把身上的一根马鞭扔到园中,便又匆匆赶路了。刘、关、张听到马鞭落地的声音,拿起来一看,见马鞭上写着“常山赵子龙”。刘备看后说“看来我们还有一个四弟”,后来真见到赵云,就以兄弟视之了。

正史未载赵云的生年,只有其卒年,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所有关于赵云年龄的论断没有坚实根基。但民间似乎对赵云的年龄有一个共识:赵云是刘备的四弟,他要比刘备、关羽和张飞都长寿。

也有另一种可能。

结拜兄弟排行不全按年龄论,而依结拜时间先后论,刘、关、张先结拜,他们三人的长序按岁数定,赵云没正式与刘备结拜,却情同兄弟,他比刘备年岁小,所以是刘备的弟,又因此前刘备已有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即便比关、张岁数大,赵云也只能排在其后了。

这样“纠缠”,是想解决一个历史疑问。但最终我们只能推定赵云小于刘备。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赵云生年应是161年之后的某年。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公元1年。

这个推断基于我们一个大胆认定:1年在干支纪年为甲辰年,即现在人们所谓的龙年,十二生肖在东汉已出现,赵云生于是年,肖龙,因之他有了寄寓父母某种希冀的“赵云赵子龙”的名字。

这似与《三国演义》第7回对赵云描述相悖。小说中赵云的第一次出场与史书一致,也和投奔公孙瓒有关。但显然罗贯中更多地使用了文学笔法,营造的氛围也紧张扣人:公孙瓒被袁绍的大将文丑追杀,栽下马来,危在旦夕之际,赵云现身出手,“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此处罗贯中称赵云为“少年将军”,素描其形象: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这一年是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干支纪年辛未年。191年前面的一个龙年是188年,中间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再上一个龙年是176年,若推定赵云生于此年,似与“少年将军”的说法相符,但我们则更倾向于赵云生年是1年,比176年更早的一个龙年。赵云在第一次出场时被称为“少年将军”,我们以为是罗贯中使用的小说笔法,而非“写实”。罗贯中真正实写赵云的年龄,是在《三国演义》第91回和第92回,赵云力斩五将,他借用了后人的一首诗赞云: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旬建奇功———尽管赵云可能并未活到70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全图绣像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毛宗岗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16

《三国志》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载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陈叔至: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陈寿: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卢弼《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宋朝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清学者王复礼: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圆而行欲方。其顺平之谓乎。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朱可亭《历代名臣录》: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号五虎将。陈寿以其强挚壮猛。比於灌滕。
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李景星 《四史评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
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
牛运震《读史纠谬》:赵云别传载云从先主本末及辞赐田谏东征,皆卓然识大体。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赵子龙论
论曰:昭烈崛起涿鹿,提一旅之师.,崎岖於曹孟徳袁本初刘景升吕奉先之间。卒能三分,鼎足剏业西南。文武佐命自以诸葛闗张为先。然吾观赵顺平,大节磊磊,非特名将,诚可谓古之大臣也。当阳长阪之役,非顺平则阿斗*不免於厄。北山之战,非顺平则不能有汉中。故昭烈称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余谓胆者,忠义之聚也。非忠义发於性,生乌有如是之胆哉。而其不欲居成都田宅, 引霍去病之言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湏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又其諌先主东伐曰:*是曹操,非孙权也。谓宜早图闗中,因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其识尤伟。惜先主违諌自用以致败。衂王业中颓良。可叹也。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闗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盖先主生平,颇有知人之明,而用兵之识,暗於时势权谋故,其自将也,往往致败。而顺平之将畧,亦未竟其所长。然先主能知顺平於微贱,以是终身感契,得自奋发史册,功绩焜燿古今。陈夀以为灌滕之徒,果其俦乎。
李光地《榕村语录》:赵云张嶷不独有将略,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
林畅园 :以孙夫人之横,但任赵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贤者之有益於人国如此。
叶山:斯赵子龙所以艰难百战而求先主也. 然则舜之於尧. 禹之於舜. 臯陶稷契之於禹. 伊尹之於汤. 太公之於武. 幸之幸者也. 孔明之於刘禅. 陆贽之於唐徳. 李纲赵鼎之於宋髙. 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奋鹏: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李澄宇 :赵云於长阪一役,抱后主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又孙夫人还吴,云与张飞截江夺后主,此两事至今赫赫在目,卒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同获美谥,有以哉。
姜宸英 :赵关张及武侯之后,先后殉国,一时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载。而下为之慨慕不已。
郝经《续后汉书》: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輙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17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18

关羽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东临猗西南)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从温酒斩华雄的初露锋芒到败走麦城英雄末路,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也是悲凉的。关于他的失败殒命有很多说法,就不去争谁对谁不不对了,且就从他的性格特点来说说他的戎马一生。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
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关羽的结局是悲凉的。正当蜀汉集团陶醉在夺取益洲和汉中的喜悦之中时,远在荆州的关羽却兵败被斩首,很多人看到这里不禁会吃惊,也无不感到心酸,一位百战百胜的大将怎会败得一塌糊涂?个人觉得他失败的原因是他的性格导致他在*和军事上的双重失败。此时蜀汉集团已占据益州和汉中,加上荆州,长江上游地区已尽掌握在手。处在下游的东吴势必感到恐慌,无日不在思量遏刘自保。北方的曹操也是虎视眈眈。荆州正是处在这个危险的交叉地带,而作为荆州最高长官的关羽对待东吴的*策略本应该是软化和联合,而他却自视强大,态度强硬的拒绝孙权的和亲。在军事上本应稳定军心,积蓄力量。而他却好大喜功盲目的发动了襄樊战役,致使腹背受敌,最后也为自己的刚愎自用吞下了惨败的苦果。在集团内部他也是以一种高姿态,对其他的同僚予以蔑视。所以我觉得他的失败是他的性格决定的,是必然的!如果他能自知,看清形势“联吴”抗曹,以防为主,笼络人心,聚集力量,荆州会丢吗?荆州的丢失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失败,这也使得蜀汉集团的长远战略构想成为泡影。

关羽戎马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确实堪称英雄,但最后却不堪回首。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