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5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9:50
首先,遵循自然天道有利于人类更为准确的给自己定位,避免人类的自我膨胀。人类的生活与自然密切相关,不仅先秦时期如此,即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类应该通过认识天道、认识自然,从而准确地把握自我,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人们认清了自身所处的位置就不会随心所欲,而是循天时而动,这样就能
够避免人类*的无限膨胀,从而更好地生存。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柱,
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础,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且有利于陶冶情操。这
一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成果和理论认识,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的发展。中国画的意境表现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哲学的思想基础上,通过“道”、开合、诗书画印等因素的相互结合,从而体现大宇宙生命整体性特征的东方艺术。
此外,“天人合一”思想还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理想存在于园林审美意境中,并且以多样形式渗透融入传统园林艺术的布局构建中。
第三,自然天道是循环发展的,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春夏秋冬四时不断更替,月亮阴晴圆缺交替变换,人类社会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之中逐步发展的。回顾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都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兴盛、衰落最终灭亡的轨迹,而整个社会却又在这一个个轮回之中得到发展。因此,作为我们单个的人来说,不应过分注重一时的荣辱成败,而应
该用大视野去看待当下的一切,避免为名利所羁绊,被成败消磨意志。
最后,还应注意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只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因此,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去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应该把“天”的决定性地位无限放大,否则就会取消人的自主意识,从而陷入迷信的误区。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并且在当今时代依然拥有生命力,如果我们可以采取“中庸”的态度去接受它,那么无论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还是在调整人生态度方面,都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9:50
因为讲究人与自然和谐追问是不是说中国人思想是顺其自然,而美国人思想是挑战自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9:50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追问是不是说中国人思想是顺其自然,而美国人思想是挑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