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0:43
通过含氮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烷基二苯并噻吩参数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车排子凸起的轻质原油主要是来源于四棵树凹陷。
1.南部沙二段2砂组轻质油
排8井、排8-20井、排8-30井和排8-40井油藏都分布在沙湾组二段2砂组中。通过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析,除了排8井外,从排8-20、排8-30到排8-40井原油中含氮化合物丰度逐次降低,而[a]/[c]、A/C、A/B、1-/4-甲基咔唑都逐渐增大 (图7-31),可以判断油气从排8-20井向排8-40井方向运移。
根据烷基噻吩化合物参数分析,排8井原油中4,6-/1,4- DMDBP最大。排8-40的4,6-/1,4-DMDBP最小,除了排8-30比排8-20稍大之外,从排8到排8-40逐渐减小。4-/1-MDBP与4,6-/1,4- DMDBP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图7-32)。油气总体上是从南向北运移,遇到沙二段2砂组中有利的圈闭,首先在最靠南的排8井区域聚集成藏。
综合上述分析表明,排8井区砂体中的油气是从排8井向排8-40井方向运移聚集成藏。
图7-31 车排子地区排8井区砂体中原油含氮化合物参数分布图
图7-32 车排子地区排8井区砂体中原油烷基二苯并化合物参数图
2.南部沙二段1砂组轻质油
对排2井区砂体而言,除排2-30井外,从西南向东北,即从排2-40到排206再到排2井,原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丰度逐次降低,1,8-/2,7-二甲基咔唑、1,8-/NPEs二甲基咔唑、1,8-/NEXs二甲基咔唑、三甲基咔唑-A/B值依次增大 (图7-33)。除了排2-30外,其他井的4-/1-MDBP与4,6-/1,4-DMDBP也有从西南向东北依次降低的趋势 (图7-34)。可以初步认为油气和排8井区油层砂体一样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运移的趋势。
图7-33 车排子地区排2井组砂体原油含氮化合物参数图
图7-34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二段1砂组原油烷基二苯并化合物参数图
根据中石油勘探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处于较南侧的车井原油的含氮化合物浓度高于车95井的,A/C、烷基咔唑/(烷基咔唑+苯并咔唑)与含氮化合物丰度的分布特征一致,而苯并咔唑 [a]/苯并咔唑 [c]与含氮化合物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表7-7),表明油气具有由南向北运移的趋势。
表7-7 车排子地区车井和车95井含氮化合物参数分布特征
上述油气运移示踪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表明,研究区轻质油具有由西南向北再向东北方向运移的趋势 (图7-35,图7-36),这种运移趋势明显受控于油气运移期间研究区南低北高的区域地质背景 (图7-37,图7-38)。
3.北部排6-排1井区稠油
在车排子地区北部多个层位的多个样品出现25-降藿烷,同时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正构烷烃;排6井稠油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和原油族组分同位素存在较大差异,排1井稠油油砂和包裹体的甾萜特征也有较大不同,分别反映了二叠系和侏罗系油源特征,说明车排子地区经历了多次油气充注过程。另外该区东部红车断裂带荧光薄片、包裹体类型、均一化温度、气相成分表现出4期流体活动,其中均一化温度55~90℃、100~130℃,为含油气流体沿断裂活动的记录 (张义杰,2001)。排1井区侏罗系和白垩系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部分有后期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的充注。排6井区沙湾组一段稠油也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于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由第一期 (白垩纪之后古近纪时期)稠油古油藏再调整而第二期充注成藏。
综上所述,据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正构烷烃、烷基二苯并噻吩等油气运移示踪参数变化特征的分析,判断车排子凸起南部轻质原油主要是来源于四棵树生烃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湖相烃源岩,混有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据前人和中石油研究成果,北部排6井区沙湾组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生烃凹陷二叠系烃源岩;北部排1井区侏罗系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生烃凹陷二叠系烃源岩,部分有后期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的充注。
图7-35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参数变化及油气运移方向示意图
图7-36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烷基二苯并噻吩化合物参数变化及油气运移方向示意图
图7-37 车排子地区构造等深线与油气运移叠合图上图为饱和烃相对百分含量;下图为含氮化合物总浓度
图7-38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二段地层等厚图和轻质油油气运移叠合图上图为饱和烃相对百分含量;下图为含氮化合物总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