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指哪三位人物?他们的资料分别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5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19:10

1、三苏指

①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

②苏洵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③苏洵的儿子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2、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资料: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参考资料:三苏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19:11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生平记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苏洵三岁。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苏洵四岁。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苏洵五岁。
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生,苏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语。
石昌言举进士,苏洵戏于父侧,昌言以枣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苏洵六岁。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苏洵七岁。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苏洵八岁。
天禧元年丁巳(1017):苏洵九岁。
天禧2年戊午(1018):苏洵十岁。
天禧3年己未(1019):苏洵十一岁。
天禧4年庚申(1020):苏洵十二岁。
天禧5年辛酉(1021):苏洵十三岁。
眉州有所谓茅将军神显圣,洵父苏序毁其神像,拆其庙宇。
乾兴元年壬戌(1022):苏洵十四岁。
天圣元年癸亥(1023):苏洵十五岁。
苏洵之仲兄苏涣“始就乡试”。
天圣2年甲子(1024):苏洵十六岁。
苏涣与苏洵之妻兄程?同科进士及第,父苏序至剑门迎苏涣,再毁茅将军庙。
天圣3年乙丑(1025):苏洵十七岁。
天圣4年丙寅(1026):苏洵十八岁。
天圣5年丁卯(1027):苏洵十九岁。
娶程氏,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生十八年归苏氏”语。
天圣6年戊辰(1028):苏洵二十岁。
长女夭折。苏洵《极乐院六菩萨记》:“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岁前四五年,可见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圣7年己巳(1029):苏洵二十一岁。
天圣8年庚午(1030):苏洵二十二岁。
苏洵游成都玉局观,得张仙画像,祈嗣。
天圣9年辛未(1031):苏洵二十三岁。
明道元年壬申(1032):苏洵二十四岁。
苏洵之母史氏卒,事见前天圣6年谱。苏涣去官,回家居母丧。
明道2年癸酉(1033):苏洵二十五岁。
苏洵始知读书,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景皊元年甲戌(1034):苏洵二十六岁。
苏洵长子景先生于此年或其前后。
景皊2年乙亥(1035):苏洵二十七岁。
苏洵始大发愤,刻苦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苏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诗并序》有“壬辰之岁(1052)而丧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语,自壬辰上推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生。
苏轼生于12月19日,苏轼《送沈逵》有“嗟我与君同丙子”语,《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语。
景皊4年丁丑(1037):苏洵二十九岁,苏轼二岁。
长兄苏澹卒。苏洵举进士再不中。
宝元元年戊寅(1038):苏洵三十岁,苏轼三岁。
苏洵长子景先卒,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有“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语。
宝元2年己卯(1039):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苏辙生。
苏辙生于2月20日,宋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苏洵三十二岁,苏轼五岁,苏辙二岁。
庆历元年辛巳(1041):苏洵三十三岁,苏轼六岁,苏辙三岁。
苏洵幼姊卒。
庆历2年壬午(1042):苏洵三十四岁,苏轼七岁,苏辙四岁。
苏轼开始读书,其《上梅直讲书》有“轼七八岁始知读书”语。
庆历3年癸未(1043):苏洵三十五岁,苏轼八岁,苏辙五岁。
苏轼入小学,其《记陈太初》有“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语。
庆历4年甲申(1044):苏洵三十六岁,苏轼九岁,苏辙六岁。
苏洵与郫县处士张俞交游。苏辙亦入天庆观小学读书。
庆历5年乙酉(1045):苏洵三十七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
苏洵教苏轼作文,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有“东坡十来岁,老苏令作《夏侯太初论》”语。
苏洵举制策,东游京师,见石昌言于长安,与鲁人颜醇之、僧保聪等游。苏洵游学在外,母程夫人亲教苏轼兄弟读书。苏洵次女卒。
庆历6年丙戌(1046):苏洵三十八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举茂材异等,不中。
庆历7年丁亥(1047):苏洵三十九岁,苏轼十二岁,苏辙九岁。
苏洵下第,南游庐山、虔州。父苏序卒于家,洵匆匆返蜀。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精心培养二子,作《名二子说》。命苏轼拟作《谢宣诏赴学士院表》。
苏涣亦赴丧返蜀,苏轼兄弟始识伯父,涣教育他们要“师其寡过”。
庆历8年戊子(1048):苏洵四十岁,苏轼十三岁,苏辙十岁。
苏洵杜门家居,其《忆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语;以己学行授二子,以明其学。
苏轼兄弟就学于城西刘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苏洵四十一岁,苏轼十四岁,苏辙十一岁。
苏洵杜门家居,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皊初”语。
苏轼兄弟等在学舍作《雨中联句》诗。
皇皊2年庚寅(1050):苏洵四十二岁,苏轼十五岁,苏辙十二岁。
苏洵拜见知益州田况。苏洵幼女八娘十六岁,适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苏洵四十三岁,苏轼十六岁,苏辙十三岁。
苏洵兄弟居父丧期满,苏涣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苏洵四十四岁,苏轼十七岁,苏辙十四岁。
苏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而死,苏程两家遂绝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苏洵四十五岁,苏轼十八岁,苏辙十五岁。
至和元年甲午(1054):苏洵四十六岁,苏轼十九岁,苏辙十六岁。
苏轼娶青神贡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苏洵四十七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
苏洵作《上张益州书》,并谒张方平于成都,又至雅州,访知雅州雷简夫。张方平荐苏洵任成都学官,朝廷未作答复;雷简夫致书张方平,称苏洵“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劝张再荐苏洵(邵博《闻见后录》卷15)。苏洵送吴照邻赴阙,吴携苏洵文致欧阳修。
苏轼亦以所作文谒张方平,其《乐全先生文集叙》云:“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苏轼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砚以赠苏辙,苏辙作《缸砚赋》。
苏辙娶妻史氏,其《寄内》诗有“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语。
嘉皊元年丙申(1056):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
苏洵作《张益州画像记》、《上张侍郎第一书》,书中表示将送二子入京应试。
3月,三苏父子至成都,拜别张方平,苏辙始见张;张盛赞苏轼兄弟,谓“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苏洵父子携张方平致欧阳修,雷简夫致欧阳修、韩琦推荐苏洵的信离成都,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渑池,于5月抵京师开封。8月举进士于京师,苏轼兄弟皆入选。
苏洵上书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欧阳修激赏苏洵之文,“目为孙卿子(荀子)”,并荐苏洵于朝。苏洵遂成为欧、韩之座上客。时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为欧阳修门人,但因见解分歧,苏洵拒绝同王交游,王亦屡诋洵于众。
苏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书之。
冬,张方平返京,苏洵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时苏洵虽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盼张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苏洵四十九岁,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欧阳修知贡举,疾时文之弊,凡怪奇艰涩之文皆黜,而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苏轼上书谢欧阳修、梅挚、范镇、韩绛、梅尧臣等。苏辙上书韩琦,提出文气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于家,三苏父子匆匆返蜀,苏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铭》、《老翁井》诗。
苏洵老友史彦辅去世,洵为之立后,治丧,作《祭史彦辅文》和《与吴殿院书》,求吴照邻照护史沆遗孤。
蜀州新建绝胜亭,苏辙作《绝胜亭》诗。
嘉皊3年戊戌(1058):苏洵五十岁,苏轼二十三岁,苏辙二十岁。
苏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诗和《木假山记》,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苏洵上书仁宗,又致书雷简夫、梅圣俞,拒不赴试,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答梅圣俞书》)
王素知成都,苏轼往见,并作《上知府王龙图书》,论治蜀难易。
苏辙谒见益州路转运使赵?。
嘉皊4年己亥(1059):苏洵五十一岁,苏轼二十四岁,苏辙二十一岁。
6月召苏洵赴试之命再下,梅圣俞作《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劝洵入京。苏洵作《上欧阳内翰第四书》,表示将携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诗,哀其幼女之死;作《极乐院六菩萨阁记》,纪念已死之亲人。10月三苏父子及其家属沿岷江、长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于12月8日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度岁。
汇途中所作诗为《南行前集》,苏轼作《南行前集叙》。
嘉皊5年庚子(1060):苏洵五十二岁,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十二岁。
正月5日三苏父子离江陵,陆行北上,2月5日抵京,汇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后集》,苏辙为作《南行后集引》。
3月苏轼兄弟以选人至流内铨,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因举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贫,投杞辟糠?”(苏辙《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苏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县。
6月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欧阳修、赵?之荐,以苏洵任秘书省试校书郎,洵有《谢相府启》和《谢赵司谏启》。
嘉皊6年辛丑(1061):苏洵五十三岁,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正月苏轼兄弟因举制策,移居怀远驿,见苏轼《感旧诗并叙》。
苏洵上书韩琦,对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满。7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
8月仁宗御崇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问。苏轼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进策》、《进论》和《御试制科策》中,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苏轼入第三等(一二等为虚设,实为一等),苏辙因极论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后,苏轼除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轼兄弟即将离别,有感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而相约早退。
11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从此,兄弟二人离别之日多,相聚之日少,开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苏洵五十四岁,苏轼二十七岁,苏辙二十四岁。
苏洵在京修纂礼书,苏轼签判凤翔,苏辙在京侍父。
2月苏轼往属县减决囚犯,作《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苏辙次韵。4月,杨畋卒,苏辙作《杨乐道龙图哀词》。8月,伯父苏涣卒。苏辙除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以苏辙“右宰相专攻人主”,不肯草制,辙遂求留京侍父,从之。10月,苏轼有《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岁暮,苏轼作《矷岁》、《别岁》、《守岁》诗,苏辙作《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苏洵五十五岁,苏轼二十八岁,苏辙二十五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继位。韩琦为山陵使,厚葬仁宗。苏洵作《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力主薄葬。是岁,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苏洵五十六岁,苏轼二十九岁,苏辙二十六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12月罢凤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苏洵五十七岁,苏轼三十岁,苏辙二十七岁。
正月苏轼还京,差判登闻鼓院,2月直史馆。苏轼兄弟汇集数年诗作为《岐梁唱和诗集》。(苏辙《次韵姚孝孙见还岐梁唱和诗集》)3月苏辙始仕,出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苏辙《颍滨遗老传》)5月苏轼之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二十七。(见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9月四日苏洵等编成《太常因革礼》100卷。9月苏洵参加韩琦家宴,韩作《乙巳重阳》诗,苏洵作《九日和韩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苏洵五十八岁,苏轼三十一岁,苏辙二十八岁。
苏轼续娶王闰之,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义君(前妻王弗),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王弗卒于2年5月,苏洵卒于3年4月,王弗“没不待年”而苏轼续娶王闰之,可知当娶于2年底或3年初。
春,苏洵病。欧阳修多次致书问病情。(欧阳修《与苏编礼启》)4月25日苏洵卒于京师,朝野之士为作哀词铭诔者百三十有三人。(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轼兄弟护丧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苏轼三十二岁,苏辙二十九岁。
正月英宗崩,神宗继位。轼兄弟在蜀居父丧。8月葬苏洵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并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续资治通炮》卷66)冬,苏轼兄弟居父丧期满,挈家还京,在长安度岁。
熙宁2年己酉(1069)。苏轼三十四岁,苏辙三十一岁。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参知政事。创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变法(《续资治通炮》卷66)。苏轼兄弟于2月到京后,因王安石不满苏轼议论异己,仍以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王安石欲变科举,神宗召两制三馆议。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安石不悦,命轼摄开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在条例司亦与王安石意见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条例司乞外任状》,全面批评新法,且请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陈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宁3年庚戌(1070):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
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辙有《初到陈州》诗。上元节有旨市浙灯。苏轼上《谏买浙灯状》,诏罢之。轼惊喜过望,又作《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全面批评新法。殿前策进士,士子附和王安石,争言旧法不是,轼作《拟进士对试策》一道讽神宗。王安石党大怒,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居丧,往复贾贩。诏湖北运司查核。穷治无所得,轼无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续资治通炮长编》卷214)
熙宁4年辛亥(1071):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
苏辙任陈州学官。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陈,谒张方平,看望苏辙,留七十余日。(苏轼《记铁墓厄台》)9月苏轼兄弟同赴颍州,谒欧阳修,并别于颍。苏轼沿途游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灵隐、上天竺,访僧惠勤、惠思、辩才。除夜,轼作《都厅题壁》诗。
熙宁5年壬子(1072):苏轼三十七岁,苏辙三十四岁。
苏轼通判杭州。8月乡试,苏轼监试。赴汤村,开运盐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吴中田妇叹》等讥刺新政之诗。
苏辙任陈州学官,8月赴洛阳考试举人,继游嵩山,沿途有诗。
熙宁6年癸丑(1073):苏轼三十八岁,苏辙三十五岁。
苏轼通判杭州,协助知州陈述古修复钱塘六井成,作《钱塘六井记》。冬,赴常、润等地赈饥。
苏辙任陈州学官,夏改齐州掌*,有《自陈适齐戏题》诗。9月李师中知齐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
熙宁7年甲寅(1074):苏轼三十九岁,苏辙三十六岁。
4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
苏轼通判杭州,纳妾朝云。5月被命知密州,9月离杭,11月到任,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苏辙任齐州掌*。2月李师中知瀛州,有《送李诚之知瀛州》诗。3月李肃之知齐州,有《齐州代李肃之谏议谢表》。与李遵度游,为作《洛阳李氏园亭记》。
熙宁8年乙卯(1075):苏轼四十岁,苏辙三十七岁。
2月,王安石复相。
苏轼知密州,有《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作《江城子·记梦》,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辙任齐州掌*。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诗纪行。李肃之建闵子庙,苏辙为作《齐州闵子祠堂记》。知历城施辩建泺源石桥,苏辙为作《齐州泺源石桥记》。苏轼在密州建超然台,苏辙为作《超然台赋》。
熙宁9年丙辰(1076):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
10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闲居金陵。
苏轼知密州。建盖公堂并作《盖公堂记》,希望无为而治。又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念苏辙。12月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苏辙任齐州掌*。2月李公择代李肃之知齐州。10月苏辙罢齐州任还京,暂寓范镇东斋,作《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批评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旧术而不改”。
熙宁10年丁巳(1077):苏轼四十二岁,苏辙三十九岁。
苏辙改官著作佐郎,张方平辟为南京签书判官。2月苏辙自京往迎苏轼,相会于澶、濮之间。抵陈桥驿,告下,苏轼改知徐州,不得入国门,遂居郊外范镇东园。为长子苏迈娶石昌言之孙女,苏轼《与黎希声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府,至陈桥驿,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王文浩《苏诗总案》卷15载:“迈时年十九,其婿于谁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苏符行状》,其“婿于谁氏”已可确考。《苏符行状》云:“先公姓苏氏,字仲虎,讳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讳洵,王父讳轼,父讳迈,母石氏,故中书舍人昌言之孙。”
4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留百余日。中秋夜,苏轼兄弟作《水调歌头》话别。8月十六日苏辙离徐,赴南京签判任,不久,张方平告老,龚鼎臣知南京。
黄河决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苏轼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丰元年戊午(1078):苏轼四十三岁,苏辙四十岁。
苏轼知徐州。为防水之再至,苏轼组织徐州军民修筑外城,并建黄楼。重阳日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苏辙任南京签判。5月龚鼎臣移知青州,陈汝羲知南京。9月苏辙原拟参加黄楼落成,并作《黄楼赋》,因事未成行。苏辙之女适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与可知湖州》诗。
元丰2年己未(1079):苏轼四十四岁,苏辙四十一岁。
苏轼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于陈州。3月以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苏辙任南京签判。4月有《代张方平乞致仕表》,7月张以太子少师致仕,有《代张方平谢致仕表》。苏辙作《为兄轼下狱上书》,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3年庚申(1080):苏轼四十五岁,苏辙四十二岁。
正月苏轼离京过陈州,苏辙自南京来陈,3日而别,2月1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徙城南临皋亭,时游武昌寒溪、西山。黄州守徐君猷待轼甚厚。
苏辙离南京,赴贬所,张方平凄然不乐,口占一绝为别,已而泣下。5月底苏辙先送苏轼家室至黄州,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贬所。时毛维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丰4年辛酉(1081):苏轼四十六岁,苏辙四十三岁。
苏轼贬官黄州。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伯父苏涣之孙,东坡之侄苏安节赴举报罢,赴黄见轼,轼有《侄安节远来夜坐》等诗。
苏辙贬官筠州。女婿王适赴举,苏辙有《送王适徐州赴举》诗。
8月被差入筠州试院评定考卷,有《戏呈试官》等诗。是岁作《庐山栖贤堂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筠州圣祖殿记》、《黄州师中庵记》等文。
元丰5年壬戌(1082):苏轼四十七岁,苏辙四十四岁。
苏轼贬官黄州,在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至蕲水,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侵溪”)。7月和10月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辙贬官筠州,3月作《上高县学记》。毛维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还乡》诗。苏轼建武昌九曲亭,苏辙为作记。婿王适应举落第,至黄州看望苏轼后归筠州。
元丰6年癸亥(1083):苏轼四十八岁,苏辙四十五岁。
苏轼贬官黄州。巢谷因韩存宝案,遁迹江淮,来黄州,苏轼以子苏迨、苏过从之学。朝云生子苏?,作《洗儿》诗。滕达道自安州赴阙,作《与滕达道书》,劝滕以言为戒。
苏辙贬官筠州。国子监司业朱服言,权筠州州学教授苏辙所撰州学试题乖戾经旨,候有新官令罢。苏辙乞本路别差官管勾,从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19:11

  三苏指苏轼、苏洵、苏辙。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19:12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

就诗词方面的造诣来说,显然是苏轼成就最高,不管是在三苏里面最高,也是历史上在诗词方面成就最高的几个人之一,在填词方面,恐怕无出其右者

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

苏洵,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后经举荐,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苏辙,苏洵次子,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榜进士及第。先后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陈州学官、齐州掌*、南京签判。后因故贬筠州盐酒税。

 宋哲宗元祐元年,苏辙以绩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迁,擢升为门下侍郎,一展抱负。后再次贬谪筠州,远谪岭南。遇赦北归后,从此寓居颍昌(今河南许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19:12

“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合称。

苏洵:号老泉,字明允,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扩展资料: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