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正白旗三十九号"题壁诗"的发现是在什么时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5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13:43

关于正白旗三十九号“题壁诗”的一次鉴定

正白旗39号“题壁诗”与曹雪芹的关系,是学界多年悬而未决的课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题壁诗”的发现经过及学界相关的研讨文章逻辑进行细致的研讨,以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一些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一些难点,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08年,曹雪芹纪念馆在完成建馆以来第五次布展后,着手进行两项工作:一是“曹雪芹西山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另一件,就是对题壁诗进行科学鉴定。
一、缘起
2008年11月17日,为纪念馆拍摄“申遗”专题片的原水利部电影组摄影师王全利先生,介绍我们结识了*物检中心李虹先生。
李虹系*资深文检专家,曾到美国接受文检方面的专业训练,参与了国内不少大案要案的文字鉴定工作,具有丰富的文字笔迹鉴定经验。
曹雪芹纪念馆执行馆长李明新把多年来学界关于39号老屋“题壁诗”的争议向李虹先生作了介绍,李虹表示自己对曹雪芹的研究很感兴趣,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无偿为“题壁诗”进行笔迹鉴定,为曹雪芹纪念馆的研究和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们为李虹提供了纪念馆“题壁诗”原件照片、张行家藏书箱上“五行书目”照片及孔祥泽《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摹本”的照片。经过数天紧张的工作,李虹电告李明新,笔迹鉴定的基本结果已经出来;但是,由于“五行书目”的字迹不够清晰,希望能够看一下实物。于是,我们又通过位灵芝女士联系到书箱所有者张行先生的夫人朱冰女士。经协商,朱冰愿意将书箱自行运送到纪念馆,请李虹等专家鉴审。
2008年11月24日,朱冰女士的儿子张一石开车,将家藏书箱携至纪念馆。为了保证字迹鉴定的准确性,纪念馆还取出了1971年被文物局剥走的正白旗39号“题壁诗”原件作为参考。同时邀请了颐和园研究室清代木器小器作专家姚天新、高级美工师戚明先生到场,在场的还有孔令民夫妇,大家一起对相关文物进行研究。为了客观保存这段历史资料,由王全利同志进行了全程录像。

二、*专家“曹雪芹文物”鉴定意见
在仔细观看了“题壁诗”原件、张行家藏书箱原件及孔祥泽《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摹本后,凭借丰富的文字鉴定经验,李虹指出:

(1)正白旗39号题壁诗所有诗文,皆为一人所书,不存在多人并书的情况;
(2)正白旗39号“题壁诗”、书箱“五行书目”、《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三者笔迹一致,为一人所书。
李虹对《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双钩”与正白旗39号“题壁诗”字迹对照如下图:

《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双钩字迹
正白旗“题壁诗”字迹
李虹对三件“曹雪芹文物”笔迹的鉴定结果与学界以往的鉴定结果有不少契合之处。
吴恩裕、冯其庸、赵冈等人都认为,从书法角度探讨,书箱“五行书目”、《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文字系一人所书无疑。
吴恩裕认为,“五行书目”与《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中的“‘语’‘为’‘所’‘之’‘自’诸字的写法和笔意完全相同。‘方’‘扁’‘金’‘言’‘文’‘艹’‘禾’等偏旁或部首的写法也完全相同”。
冯其庸认为,书箱盖后五行书目与孔祥泽描摹《南鹞北鸳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中的“语、之、为、所、自等字写法完全相同” 。
可见,就有“题芹溪处士”题款的书箱盖后“五行书目”文字与《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文字出自一人之手,这一点在学界早已有学者进行过研究,并得出过相同的结果。
现在,李虹又通过专业鉴定意见认为,这两件文字与正白旗39号“题壁诗”文字为一人所书。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为三件文物的寓目者,孔祥泽就对三者间的笔迹问题作过讨论。孔祥泽指出:“当我开始观看你家‘题壁诗’,看到诗文和对联笔体的原照片时,我认为那些字迹并不是曹公的笔法,以后承你拿出那些被人铲掉而丢弃的‘今日’‘为炊’‘旁观啧啧’等隶书灰皮时,我深信这正是曹先生的亲笔书写了。”
“从曹公的手书墨迹来看,他写的是流畅的章草。经过我多年的揣摩判断,我认为曹公的书法底子是汉隶。曹公在书写篆、草、行、楷各体文字中,均把汉隶那种古朴刚劲的笔法带进诸体之中,尤其是那种逆笔反折横走的风势,都自然融于诸体的点、划、波、折、横、竖之中。”
原北京大学放射学教授黄振泰还将“题壁诗”文字与《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文字进行了比对,发现很多相同之处。他说:“墙上灰皮字迹是站着横着笔写的,用笔着力、行墨与坐着伏案双钩很不一样;加上实为和描写双钩方法上也有距离。即便如此,我们仍可发现共同之处。” 他列出两者文字对比的对照表:

孔祥泽是凭自己的书法素养对三件“曹雪芹文物”进行的字迹鉴定,而黄振泰则是以西方的列表方式研究“题壁诗”、《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的笔迹关系。
李虹的鉴定结果与孔、黄二位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在与李虹先生结识后,纪念馆从没有将孔、黄的鉴定意见提供给李虹,因为专业差距,李虹以前对“题壁诗”也没有任何接触。
又,2010年6月,*美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后、中国*大学副教授孙鹤女士在参观曹雪芹纪念馆时亦指出,“题壁诗”“五行书目”、《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文字之间存在书法用笔上的一致性。
三、正白旗39号“题壁诗”写作的时间
从鉴定结果上看,“题壁诗”“五行书目”、《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双钩”出自一人之手。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确定其中任何一件文字的书写年代,我们就能够断定其他两件文字的书写年代,也就能就它们与曹雪芹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学界普遍以为,正白旗39号“题壁诗”系清人所书。但是,关于“题壁诗”的具体书写年代,则众说纷纭,或云嘉庆,以吴世昌为代表;或云光绪,以赵汛为代表。
1977年8月31日,著名文物鉴定家张伯驹偕友人参观正白旗39号。在看完“题壁诗”照片后,张伯驹当场指出,从书体上看,正白旗39号“题壁诗”系乾隆时人所书无疑 。
张伯驹返城以后,填《浣溪沙》一词,记述此次正白旗之行:
秋气萧森黄叶村,疏亲远友*贫,后人来为觅前尘。
刻凤雕龙门尚在,望蟾卧兔砚犹存,疑真疑幻费评论。
词后注云:
乙卯八月晦日,往访西郊正白旗,传为曹雪芹故居。北屋四间,墙壁上发现书联、书扇面诗,更有玉兔砚一方。东室有雕刻之格扇。余非研究《红楼梦》者,只研究书画文物以考证历史。按发现之书体、诗格及所存兔砚,断为乾隆时代无疑。联语扇诗又为写潦倒破落之情况,东室雕刻格扇亦非一般农人之家所有。但不能以此即断定必为曹雪芹之故居,然无任何证据而武断必非曹雪芹之故居,亦不足以服人耳。是日,同游者有萧钟美、夏瞿禅、钟敬文、周汝昌、周笃文、李今及室人潘素等。时西风渐紧,黄叶初飘。
张伯驹对正白旗39号“题壁诗”年代的断定,为正白旗39号房屋、“题壁诗”与曹雪芹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学理依据。
既然“题壁诗”书体断为乾隆时代无疑,则“题壁诗”上“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中的“丙寅”指的就是乾隆十一年,也即公元1746年。
据书箱拥有者张行言,1977年10月,吴恩裕、故宫著名木器专家王世襄陪同时任文化部副*的袁水拍到张行家看那对有“题芹溪处士”款的松木书箱。当时,王世襄表示,书箱子的年代绝对到乾隆。
针对书箱上兰花为原刻、诗文系后人所刻的观点,多年与木器修复打交道的姚天新指出,就我们所见到的这对书箱上面所有内容年代感完全一致,不可能有什么先刻、后刻之分,年代到乾隆没有问题。
四、正白旗39号与曹雪芹正白旗故居关系考
1963年,吴恩裕、吴世昌、周汝昌、陈迩冬、骆静兰等一同到香山采访正黄旗老人张永海。据张说,曹雪芹先住正白旗,地点在四王府的西面,地藏沟口,靠近河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树,房后面是正白旗的档房。
实际上,传说中曹雪芹故居的位置还有一个因素没有提及,那就是正白旗地藏沟往西百米左右即是河滩,河滩西面就为汉民居住的峒峪村,已经不属于正白旗的范围了。按照1963年张永海对专家们的讲述,曹雪芹在正白旗故居的位置如下图 :

也就是说,按照1963年香山百姓世代相传的曹雪芹故居位置应该在现在曹雪芹纪念馆附近的几十间房屋位置上。又,张永海说,那儿今天(指1963年)还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树,而曹雪芹故居范围只有正白旗39号门前,确有一株巨大的槐树。
传说还提及曹雪芹的友人曾赠送给雪芹一副对联:“*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时隔八年,在“文化大*”搞得轰轰烈烈的1971年书写有“*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的对联被发现在正白旗39号西屋的墙壁上。

在曹雪芹故居范围内的老屋墙壁上发现了曹雪芹的友人赠送给曹雪芹的对联,这其间最直接的逻辑就是:发现“题壁诗”的这间房子与曹雪芹发生了关系。
正白旗39号“题壁诗”上对联与民间传说曹雪芹友人赠送给曹雪芹的对联有三个字的区别:
题壁诗书写内容:“*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1963年口碑内容:“*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另外,为了菱形书写形式的需要,“题壁诗”加了“真不错”三字,使之成为完整的菱形。
综上,可以形成如下逻辑:
(1)正白旗39号院位于曹雪芹正白旗故居范围内;
(2)正白旗39号院西墙壁上发现了曹雪芹的友人送给曹雪芹的对联;
(3)正白旗39号院“题壁诗”书体断为乾隆时代无疑;
(4)有“雪芹处士”题款的书箱为乾隆时代文物,而书箱盖内部的“五行书目”与39号院“题壁诗”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根据这些逻辑,正白旗39号“题壁诗”系曹雪芹所书,正白旗39号系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一处居所;而有“芹溪居士”题款的松木书箱上“五行书目”、《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
五、余论
按照早期流传下来的传说内容来看,曹雪芹并没有在正白旗终老。乾隆二十年(1755)春,他便搬离了正白旗,迁往镶黄旗外的北上坡居住。因为这里曾经埋葬过一位明朝的公主,所以这里也被称做“公主坟”。“北上坡靠近玉皇顶,坡下坡后,都是狼道,很荒凉。”
曹雪芹的友人曾多次访问这里,敦诚、敦敏、张宜泉诗中的“山村”说得也是这里,而不是正白旗的旗营。曹雪芹续弦是在这里,他和儿子也死在这里。
1963年,吴恩裕先生曾到这里勘查,当时,还有一个残缺的碉楼立在那里,而今,却已没有任何痕迹可以寻觅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