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7:34
“生吴死赵”主要居住在安海星塔村
安海星塔生吴死赵来源
宋德祐;占二年(1276),元军攻破临安,俘虏宋恭帝。陆秀夫等大臣拥立益王赵星为帝,改元景炎,由温州、福州而泉州,一路南逃。时任闽粤招抚使的蒲寿庚闭城不纳,举泉州城降元。景炎二年(1277)七月,宋将张世杰从海上回师攻泉州。因恐城中赵氏宗室为内应,蒲寿庚假借设宴延请宗室商议守城之事,席间尽杀之。元兵入城,南外宗人更遭到残酷的*,几乎灭族。当时侥幸逃过劫难的有居住在城外的太祖派子优之孙、宣议郎伯调之子名师玖的一支。据赵氏族人带回的古谱《阳林赵氏家谱》记载:师玖“将欲避祸,独善其身,不慕仕进,徘徊于山水之间,相其地之可隐者而迁居之。一旦往青阳山,靓其山之秀丽,乐其地之丰腴……于是乔迁于此山之下旧市居焉。”青阳距泉州二、三十里,又隔着晋江,是以元兵人泉,赵氏族人得以闻风逃避,躲过此劫。家谱又记“历至五世,由清公登进士第,而为府丞、郎。由洁公充宗学生,而为承务郎。又至八世,仕廉公建万石岭山头庵宇,以为行人休息之所。造官桥、坑桥以通行人往来之便。”“九世禹臣公克绍先业,建宗祠以奉先,构第宅以遗后,其祠宇之规模仿佛于古制,第宅之基址周数乎百丈,立祭田百余亩,以供宗庙之粢盛,建巨坟二首以为祖先之幽宅,开旧市清白泉井、后盛大龙井以济二境之人渴。”总之,躲过劫难的青阳赵氏族人在元代颇有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之一。
明季青阳人李伯元修的《青阳志》对赵氏一族也有详细的介绍:“谱称燕懿王德昭第四子 忠徙南畿,四传忠翊郎子优,字常履,则与太宗玄孙士(左王右吾)及魏任公廷美、公义来泉。子优孙师玖,绍兴间择居青阳旧市,是为始祖。玄孙由清,谱称登进士,为府丞、通直郎;由洁,充庠生,贡入成均,擢承郎。遭寿庚之叛,以官在外得免。由洁无嗣,今皆由清裔也。由清孙顺仲,谱称贡元。孙士廉,建万石岭庵宇,造官桥。曾孙昌世,开旧市清白泉、后盛大龙井,人咸德之。四传瑞智,以八十官带荣寿。弟嗣宗,以庠生保张别驾为御史,黜充吏,后任新会巡司。瑞智子启升,以庠生充吏,任铅山尉,时费状元当国,弟犯法不曲狗,为迁所慕,致仕,邑人立祠。子忠诚与侄忠实、尔彦,俱由庠。是后,见紫名文和、聚阳名萃锡与子学海,及今县试首名汝璋,又有伯贤,俱先后庠生。次池君名助,起身椽吏官府幕,子如龙,继授典史。盖师玖自来青阳后,迁石龟、曾林、岭后、王墩、安平、安溪、仙游不一,称十九世矣。崇祯丙子,瞻崖君甲谟登科,官广东揭阳知县,子泰、潜玄及侄皇纶俱占籍庠宫云。”
如《青阳志》所记,明代青阳赵氏家族兴盛,读书登科出仕者代有其人。奇怪的是,自明末以来,青阳赵氏不知何故陆续迁出,至今竟一户不剩,只留祠堂遗址,供人凭吊。 据查考,现居安溪厚山、惠安黄塘、南安路水头、金门浦边的赵氏计有上万人悉为青阳赵氏的传裔,而晋江市现在有两支青阳赵氏的传裔,一支在安海星塔,有3500余人,门匾镌刻“夹马异香”厅前柱联“宋室开基铁卷丹书光日月,赵城衍派文经武讳振乾坤”,犹保存着青阳赵氏族谱,不过因为历史上为避元祸,“从妈姓”,己改姓吴,待殁后方于神主上书赵氏,是谓“生吴死赵。”另一支就是居住于金井双柄的赵氏,现有100多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7:35
赵城衍派文经武讳振乾坤”,犹保存着青阳赵氏族谱,不过因为历史上为避元祸,“从妈姓”,己改姓吴,待殁后方于神主上书赵氏,是谓“生吴死赵。”另一支就是居住于金井双柄的赵氏,现有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