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5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7 11:47
一、培训前针对所有教师开展需求式调研。
进入新课改,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无论再高一级的专家或教授的讲座和报告,无论再新颖的观点和理念,然而,“培训之后看培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一堂堂令人啼笑皆非的课,一个个名不副实的档案,使身为教研员的我从内心对培训的价值和效果产生了怀疑。作为培训者,我们应当考虑众多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接受能力,更应当考虑他们在课改中的真实体会和想法,毕竟,他们才是站在课改最前沿的“战士”。
搞教材培训,首先要知道一线教师的困惑是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是我们设计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教师们不是缺少理论层面的引领,而是缺少实践的经验性做法,我认为乡镇教研员就是二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为了使我们的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进行培训之前面向一至三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式”调查,内容包括课外阅读、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说话、写话)等方面的问题。回收问卷之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将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方法、读书的时间安排、写话教学的方式等具体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了实际问题作基础就使得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二、本土化引领,骨干教师贡献,多元互动。
“培训——教研一体化”是我们组织教材培训的指导思想。我们共安排四个环节,分别是:课例研讨、经验介绍、教材分析与辅导、调研反馈,而且每个环节都要求有教师的反馈,或问题,或意见和建议,使每个教师的思维在会议期间都处于一种参与状态,使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
首先是课例研讨。安排这个环节可以说有两个目的:其一,让所有参与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从而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教师的交流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执教者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一节近乎完美的教案设计;其二,现场展示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为参训教师渗透一种教研思路,指导他们的校本教研或校际教研。
其次是经验介绍。这是一个同伴互助的过程,选择专业成长较快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一支骨干教师团队,针对自己学科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向参训教师介绍。这不是理论层面的引领,而是教师对于个人实践的思考。其次,经验介绍也不是任务安排,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听取他人介绍的同时给自己以启发和思考。关键还是看培训者如何激活现场,如在二年级语文版教材培训时,李燕老师谈了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说话写话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教研员则因势利导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各位老师都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进行说话写话教学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对比,从而辨别哪种教学方法更有实际的效果,而老师们的发言也可能会给李燕老师的教学增添新的火化,注入新的灵感。
第三是教材分析与辅导。这是教材培训的核心环节,也是教材培训中“盲点”最多的环节。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教材内容几乎是固定的,无外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话教学等几方面,关键是看培训者如何进行“辅导”,如何为各方面的教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这才是参训教师最为关心的,也是教材培训的价值核心。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们在本次教材培训中针对教材的内容,找几名骨干教师分别针对不同的内容担任教材分析及教学辅导的任务。这样,每一名教师所阐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行动实践性经验,他的理解和实践当然不代表绝对的权威,因此才能引起所有教师对待某一问题的共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既是一种争论,也是教师之间的一种协作、一种帮助。当然,其中组织者(教研员)的*至关重要,坚决不能让教师无目的的争论,更不要形成“辨无所得”的结果,要及时把握现场,使教师对各种问题都能形成一致的、可行的、有效的意见。
第四是调研反馈。这是教研员的报告,这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环节。我认为处理好这个环节应有两个前提:其一,对每个年级教师的教学实际问题了如指掌,并有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其二,对每个年级的教材应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所谓的“本土化专业引领”也许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有所体现,教研员应该敢于引领,善于引领,才能为一线教师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体现教材培训的真实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7 11:48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