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其他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20年代初,阿伽普庚受聘为坦波夫省全俄肃反委员会乐队长,1922年,他和乐队被调至莫斯科,从此他一生和*部门的军乐队联系在一起。
卫国战争开始后,在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检阅中,由阿伽普庚指挥莫斯科卫戍部队的混成乐队。《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在《雁南飞》,这部影片获得了许多国际电影节奖。
19年,这位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自学成材的音乐家去世。
199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聚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军乐队就轮番地演奏《斯拉夫妇女送行曲》和《胜利节》。
它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苏军战士,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在北起巴仑支海,南至里海宽达2000多公里的漫长的战线上,苏联红军为了祖国进行着拼死的抵抗.
在格里高利.丘赫莱依1957年的电影《雁南飞》中,《斯拉夫送行曲》出现过: 鲍里斯参军上战场,薇罗尼卡没能赶上为他送行。鲍里斯在车站的新兵队伍中焦急地等待,这时,乐队奏响《斯拉夫送行曲》,队伍开始登车启程。
俄罗斯导演谢·鲍德洛夫1996的电影《高加索的俘虏》片尾,万尼亚被车臣老人释放(老人本想拿万尼亚交换被俄军俘获的儿子,但他儿子越狱时被俄军打死了),我们似乎看到了善良战胜仇恨的可能。可是,我们听到螺旋桨的轰鸣混合着〈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的音乐声(铜管乐)——全副武装的俄军直升机编队从万尼亚的头顶掠过,飞向车臣小村,它们是去复仇,去毁灭的。导演在这里再次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在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冲突中把情绪传达给观众。这部影片中,《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给人强烈的悲怆感,让人体会到命运的残酷与战争的荒诞。
同一首歌,在两部电影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重大典礼尤其是胜利日阅兵式上几乎必定要奏响〈斯拉夫送行曲〉——有一点点对苏联“往昔的光荣”的怀念,但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情绪了。 有一句歌词也改了:“一七年唱着歌攻克冬宫”改为“四一年唱着歌保卫莫斯科”,从阶级性又回到民族性。几年前俄罗斯为选国歌而争论,也有杜马代表提议这支《斯拉夫送行曲》。
2008年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拍摄2008年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白军士兵在弹尽粮绝中向着红军阵地冲锋时的背景音乐也是此首曲子。给人强烈的悲凉之感。战争的残酷得以生动的表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