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相传这道菜始于1900年,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曾在济南短暂逗留。虽然是皇帝和太后,那逃亡起来的时候也是相当狼狈啊,路过济南的时候,已经几乎没见过荤腥了。恰巧此时路过一个农户家,那农户看到皇帝和太后来了,也是诚惶诚恐啊。
这个农户就是个小老百姓啊,但是这个小老百姓也挺聪明的,知道现在的皇帝和太后最需的是饱餐一顿。但是他也发愁啊,他一个小老百姓家家的,家里也属于那种比较贫穷的,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总不能让皇帝和太后吃个窝窝头啥的吧。
正在此时,他儿子掕着刚刚从黄河里捕捞而来的一条大鲤鱼,这个小老百姓一看这个,高兴坏了,把家里珍藏的的所有的好佐料都拿出来了,准备做下这条鱼。
他先把鲤鱼炸至金黄,头尾高高翘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在鱼身上,于是历史上第一道糖醋鲤鱼就做好了。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后来他们回到京城后,还特意赏赐给了这个小老百姓一笔金银财宝。
热心网友
西湖醋鱼是杭州名菜,它本来叫“宋嫂鱼”。说起“宋嫂鱼”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西湖断桥边,从前有一座孤单单的茅屋。男主人宋五哥早已去世,只留下妻子宋五嫂和一个十来岁的弟弟。宋五嫂一心一意抚养小叔,待他象自己的亲弟弟一样,总拣好的给他吃,做好的给他穿;小叔待嫂嫂也象亲姐姐,到湖边捕鱼,处处抢着干重活。
不料,小叔因为年纪太小,经不起湖上长年累月的风霜雨露,生起病来。后来病虽然好了,身体还是十分虚弱,胃口也不开。宋五嫂原是鱼家出身,烧鱼的手艺很不错,为了让小叔开胃,一天他留了一条草鱼,准备烧了给小叔吃。听老年人说,糖醋可以开胃,宋五嫂特地去买了糖,打了醋。可是小叔一听说吃鱼,就连连摇头:“嫂嫂,我这两天一见鱼腥就特别恶心,也不知道是啥缘故。我不想吃鱼!”宋五嫂劝他说:“我今天的烧法特别,等会你一定爱吃!”一边说,一边越发精心侍弄了。她将草鱼活杀活剖洗干净,烧滚了水,在沸烫的水里一氽,放在碗里;又取出自己做的西湖藕粉,配上糖、醋、酒、葱、姜末等佐料,熬调成汁,浇在熟鱼上。
宋五嫂把鱼端到小叔面前,小叔一闻,没腥气,再一尝,有点甜,又有点儿酸,特别地鲜,又特别地嫩。他开头还一点一点地尝,到后来就大块大块地往嘴里送啦!
小叔喜欢吃醋鱼,这可乐坏了宋五嫂。过了几天,五嫂又留了几条草鱼,这回烧得味道更美啦!醋鱼使小叔胃口大开,身体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这事传到邻舍隔壁,大家听说醋鱼好吃开胃,又补身体,都来请教宋五嫂。还把这种醋鱼叫做“宋嫂鱼”。宋五嫂看到大家都喜欢吃,就索性用捕鱼积攒下的一些钱,开了一爿小店,专门卖起醋鱼来。
小店开张以后,生意十分兴隆,来往游湖的人吃了醋鱼都赞不绝口。有一天,苏东坡也兴冲冲地到小店里来吃醋鱼。当他品尝到这色泽红亮、肉质鲜嫩的醋鱼以后,禁不住连声赞到:“好鱼,好鱼,真是杭州第一名菜!”过了几天,还专门邀同僚好友来吃。这一来,断桥的“宋嫂鱼”便越来越出名了。
热心网友
“西湖醋鱼”,单看头两字就知出处,乃杭州城内一道传统名菜。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谓是历史悠久。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
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使恶棍受到惩罚。他们哪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热心网友
糖醋鲤鱼是山东济南的传统名菜。济南北临黄河,黄河鲤鱼不仅肥嫩鲜美,而且用它烹制的糖醋鲤鱼极有特色:造型为鱼头鱼尾高翘,显跳跃之势,这是寓“鲤鱼跃龙门”之意。且糖醋汁酸甜可口,十分开胃。其他鱼馔还有“红烧鲤鱼”、“瓦块鱼”及“棒子鱼”等,皆取黄河岸边的洛口镇的鲜鱼,并选用黄河水制的三伏老醋,再将鲜活黄河鲤鱼烹烧。
《济南府志》上早有“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食谱”的记载。据说“糖醋鲤鱼最早始于黄河重镇——洛口镇。当初这里的饭馆用活鲤鱼制作此菜,很受食者欢迎,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传到济南。在制法上更加完美,先经油锅炸熟,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在鱼身上,香味扑鼻,外脆里嫩带酸,不久它便成为一款名菜。
黄河鲤鱼鲜美肥嫩,营养极为丰富,故有“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之美名。《食疗本草》称:“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至今黄河两岸广大地区,宴席必以鲤鱼为珍肴,足见其名贵了。
糖醋鲤鱼与范蠡
我国最早饲养鲤鱼的,传说是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的范蠡。勾践打败吴王之后,范蠡大夫谢绝了越王重用他的好意,不愿当权臣辅宰,却要过平民生活。他携西施泛舟五湖,离吴之后到了齐国。因他善于经营,又得齐威王重礼相聘,从事养渔业。他认为“养鲤鱼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可见关于“黄河鲤鱼”由来,范蠡贡献很大呢。
糖醋鲤鱼与孔子
有趣的是,早在春秋时代,孔子生了儿子后,鲁昭公以鲤相送,表示祝贺。孔子还给儿子取名“孔鲤”。那时山东的鲤鱼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还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这种观念是从更早的“诗经”时代继承下来,有诗“岂共食鱼,必河之鲤”为证。
糖醋鲤鱼与陪面
河南传统名肴系由糖醋鲤鱼和陪面两种风味组成。据《东就梦华录》记载,北宁时期的汴梁,此菜已很普遍,宫廷、民间均有此风味,只是没有联面。1800年7月,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避八国联军之难后,从西安取道开封回北京时,曾在开封吃过糖醋鲤鱼,光绪称之为“古都一佳肴”,慈禧则曰“膳后忘返”,随身侍从则即书“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一联。此菜的“陪面”,即将龙须面油炸后盖在鱼上,食完鱼可以鱼汁佐面食,颇有特色。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