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57
小说中的“我”主要有以下6种作用:小说的线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凸显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有利于凸显小说的主题、有利于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增强小说故事的真实性。
1. 小说的线索。“我”作为小说的线索,有一个基本的特征,这就是贯穿小说故事情节的始终,将小说故事情节的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小说所写的祥林嫂的故事均是通过“我”的见闻来完成的。小说这样结构全篇,不仅显得真实,更显得深刻。
2. 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代女作家胡玲写有一篇微型小说《老兵》。在小说中,主人公老兵陈青山的两次出场都是由“我”叫来的。第一次是“我”的单位招门卫,我把陈青山带到赵经理的办公室;第二次是“我”的单位招人搬办公用具,我直接把陈青山招了来。在小说的这两次主要情节中,主人公陈青山的活动始终都由“我”的活动推动着。这就是小说中“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具体体现。
3. 有利于凸显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在这一类小说中,“我”这一形象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或凸显主人公的形象,让主人公的形象通过“我”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方面,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谓是一个典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把“我”的父亲和母亲以金钱为轴心的形象特点刻画的鲜明生动、入木三分,读之让人永远难以忘怀。
4. 有利于凸显小说的主题。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这个作用在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鲁迅先生的《祝福》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中体现得十分突出。《祝福》通过“我”的视角将封建礼教对旧中国妇女的*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读之让人痛心;《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我”的视角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露得淋漓尽致,读之让人惊叹。在这类小说中,假如没有了“我”,毫无疑问,小说的主题将隐晦得多。
5. 有利于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小说中“我”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在这个方面,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是一个典型。小说通过“我”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同时,作者还以彻底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国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由此可见,“我”这一形象在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上不可替代性。
6. 有利于增强小说故事的真实性。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作家在提炼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带有虚幻色彩的故事和形象。这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最基本的特征。虽然如此,但是,当作家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时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读者又觉得它就是我们正在生活的这个现实的最真实的反映。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就在于作家使用了第一称“我”的视角来讲故事、来塑造人物。这是“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人们最喜欢阅读的文学样式之一,而且这种阅读几乎不受年龄的*。据笔者的观察,凡是粗通文墨的人基本上都喜欢读小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这篇短文所讨论的这个问题就不无普遍意义。但愿拙文能对喜欢阅读小说的各位起到指点门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58
小说的线索。“我”作为小说的线索,有一个基本的特征,这就是贯穿小说故事情节的始终,将小说故事情节的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小说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