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7:59
内容提要: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个方面。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水文化的最终形成及其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曼远村的案例表明: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块绿洲。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深入发掘并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生活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水的联系更为紧密。著名傣学专家高立士先生指出:“只要一提起傣族的历史与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首先联想到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西双版纳傣族傍水而居,并以种植水稻为生。史书描绘其“一日十浴”, 或许并非夸张。另一位著名傣学专家黄惠 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他还说:“在概括傣族文化总的气质的时候,我曾用了‘水的文化’这一概念,现在也还没有新的概念能够替代。”
那么,什么是水文化? 傣族的水文化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和特征呢? 我认为,所谓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实践中,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一个民族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方面的内容,是信仰、技术、制度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或是通过神话、传说等想像和幻想的形式折射出来的历史真实,是一个民族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和管理水资源的制度,则是在关于水的认识与信仰这一核心文化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这个典型的傣族村寨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环境生态史的视角,对其水文化的传统与变迁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傣语称水为“喃木”,称雨水为“喃风”,称井水为“喃播”,称山箐水为“喃木慧”,称热水为“喃还”,称冷水为“喃嘎”,称洪水为“喃木老”,称下雨为“风多”……。这些都表明,傣族对水有着很细致的观察和认知。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注8)根据傣族传说,傣族的创世神王以及地球、人类都起源于水。宇宙中原有7个太阳,把地球烤成一个万物均不能生存的火球,是在天神的帮助下引来雨水,才把熊熊大火浇灭,拯救了地球,也为万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注9)因此,傣族人民对水有一种天然的神圣感和崇敬感,并将水与土地、森林、粮食、生命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对水的重要性的特殊认识。
傣族称土地为“喃领”,其中“喃”为水,“领”为土,将水置于土之前,是因为傣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无水之土,植物不能生长;有水之土,才有利用价值。
傣族谚语说:“先有水沟后有田”;“建寨要有林和箐,建勐要有河与沟”;“树美需有叶,地肥需有水”。这些都说明,傣族对水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
在曼远村,通晓本民族历史文化,同时又在人与神之间担任中介角色的祭师“波章”告诉我:在傣族中,最受人们尊重的依次是:佛(即菩萨)、经书、佛爷、佛塔、大青树。大青树在所有傣族地区都是神树,没有人敢砍,人一旦触犯了大青树,非死即病;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林、水、田、粮等自然物都有神灵,人必须保证与这些神灵和谐共处,才能在神灵的保佑下生存。如果对自然物施加破坏,就将触犯神灵,不仅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还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二)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与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
这里,先来介绍一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宗教信仰中与水崇拜有关的祭祀礼仪。
在曼远村傣族万物有灵的传统宗教信仰中,包含有多种神灵崇拜。其中,与水崇拜有关的祭祀礼仪主要是祭“寨神”活动中的“八月求雨”和“一月求晴”。“八月求雨”祭祀活动在傣历的8月8日(公历6月)举行,此时正是稻田栽秧急需雨水的时节。祭祀当天清晨,全村男性成员要齐聚于寨神祭坛――村后的“垄山”,专司供奉寨神的巫师“召舍”敬酒献肉后,率领全村男子磕头祷告。祷词大意是:“寨神请下来,我们准备了丰厚的祭品,请您下来吃。吃好后请您好好地照管我们曼远,管好人、牛、猪、鸡,不要得病,不要死;管好田中的谷子,让雨水丰沛,不要遭灾,不要得病,不要被虫吃,粮食大丰收,家家有饭吃。所有危害人、畜和稻谷的灾害,都请您撵走”。“一月求晴”祭祀活动在傣历1月8日(公历11月)举行,此时正是稻谷收割急需天晴的时节。活动内容与第一次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此次祭祀的祷词中换上了“求晴”的内容。
以下,着重介绍一下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及其节庆活动中与水崇拜有关的祭祀礼仪。
每年傣历的6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 ,傣族人民都要欢度傣历新年,亦即泼水节。在曼远村,泼水节前一天,全村人要挑清水到寺庙中为佛像洗浴。泼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背上河沙,提上清水,在佛寺旁边垒起一个沙堆,沙堆上插一根树枝,并在沙堆前筑一个沙台,供上竹笋、肉、饭等祭品。全村人先集中到佛寺拜佛,然后围坐在沙堆周围听佛爷念经,人们一边听经一边将清水滴洒在沙堆和树枝上。赕佛仪式结束后,人们相互泼水祝福。人们认为,新年这天浴佛、赕佛、堆沙滴水和相互泼水,能够求得风调雨顺、稻谷丰收。
每年傣历的9―12月(公历7―10月) ,是傣族的关门节时期。关门节前一天,曼远村的每一个老人都要准备一挑清水,并将当地特有的一种香竹浸泡在水中,直至清水变香,然后挑到寺院中为佛像洗浴。关门节这天凌晨三四点钟,各家各户都要派一个代表到水井里打一瓶清水,与早已准备好的蜂蜡、肉、饭、山花等祭品一起放置在一个小篾桌上,早早地抬到佛寺门口去等着,谁去得最早,天神就会更垂青于谁。待全村家家户户的篾桌都围着佛像支好,人也到齐后,祭师“波章”便宣布关门节仪式开始。首先由波章率全村人拜佛,接着由波章向大佛爷转达群众祈求风调雨顺、清吉平安的世俗要求,再由大佛爷转呈给佛。最后由大佛爷率全村人拜佛,全村人依次到佛像前敬水。关门节的第三天下午,老人们再次挑水到寺庙中,供大佛爷和小和尚洗澡用,僧侣们洗完澡后,即要“关门”,不能再外出或返家。
傣族还有洗塔求雨的习俗。曼远村的波章老人对我讲,根据佛经记载,很久很久以前,连续几年天上都不下雨,于是,地上的人、蚂蚁、蜜蜂等万事万物各自的主便联合起来,上天去跟天神“帕雅天”谈判。最后,达成了协议,天神要在每年的雨季降雨,而且要在夜里下,白天不能下,否则人们就无法干活儿。在曼远村,如果已到稻谷栽插时节天仍不降雨,人们便认为这一定是天神疏忽所至,于是便要举行洗塔求雨仪式。届时,家家户户都要预先准备好遮雨的草帽和雨伞,然后每家挑一挑水到村子后山的佛塔上去。在塔前面放一大盆水,把寺庙中的菩萨“喃托腊尼”请来, (注13)用木头做一条鱼,用火炭画上鱼鳞,由大佛爷拿着鱼沿水盆转上几圈并念诵经书,然后用水洗塔,佛塔便会将人们求雨的愿望转达给天神。据说,该村佛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非常灵验,人们挑水洗塔后,通常便会降雨。
(三)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
基于对水的信仰、崇拜以及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曼远村傣族在人生的一系列重要关口,都形成了与水崇拜密切相关的用水习俗。以下分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出生用水。婴儿一旦脱离母体,呱呱坠地,接生婆和家人便要急忙用温水给婴儿洗澡,一方面洗去污垢,另一方面也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其清吉平安。如果产妇缺少奶水,人们就会去找一种名叫“帕宾”的长不大的小树,将其树皮、树叶拿来用泡米水煮成药水给产妇喝下,据说这种药水能够催奶,产妇喝下后,就能产生大量奶水。
第二,升和尚用水。20世纪50年代前,傣族男子一般都有一个入寺为僧,几年后再还俗的过程。今天的曼远村,大约还有50%的男子遵循传统要当几年和尚,因而升和尚仪式便成为傣族男子一道重要的人生礼仪。自愿入寺为僧的小孩要在村中选择一个中年男子,拜其为干爹。举行升和尚仪式的头一天,干爹就要将小孩接到家中,为其剃头、洗澡。洗澡时,小孩站在凉台下面,干爹干妈站在凉台上面,用芭蕉叶搭成一个渡漕,让水顺着渡漕冲下来,小孩的家人和亲戚则一起帮忙,把小孩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由干爹将其背进家中最隐密的老人住房中,为其拴线祝福。第二天,全村人将小孩送入佛寺,举行正式的拜佛和滴水仪式后,小孩就算正式当上了和尚,完成了傣族男子一生中的一道重要礼仪。
第三,治病用水。由于傣族传统文化中存在水崇拜意识,因而人们普遍认为清水能治病,泡米水加草药更能治病。
在曼远村,如果有人感到身上无故疼痛,或皮肤搔痒,或眼睛疼痛,就请“摩雅”(傣族医生)或懂行的老人,取一瓶清水,对着清水吹一口气,然后用水抹于患处,据说就能管用。如果有人感到肚子疼,同样也请摩雅或懂行的老人取一瓶清水,对着清水吹一口气,再念一段口功,然后让患者喝下去,据说也能管用。
如果有人不慎摔伤了手脚,摩雅就会抓一把紫糯米,再加少许松木屑、鸡骨、甜笋叶等,一齐舂细,再倒入泡米水中,和上牛油,将其调匀,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火上慢慢熏烤。接着手持一杯清水或米酒坐到病人身边,对着病人的伤处边吹气边念口功,然后叫病人喝一口水或酒,摩雅接着口含一口水或酒喷洒在病人伤处,再把已经烤热的紫米草药包上去。据说这种方法对治疗跌打伤非常有效。
有人得了疟疾,如果是老人,摩雅就用清水泡一盆糯米,通常要泡10多个小时,直至泡米水完全混浊,才倒出一碗米水,加上蒜泥和鸦片烟垢,又浸泡几小时后让病人喝下去;如果是小孩,就用一种叫“哈和勒”的植物的根,将其用石头挤压出水来,加入石灰水搅拌均匀,待澄清后让其喝下。据说这样,病就会得到控制。
第四,盖新房、贺新房用水。曼远村傣族盖新房的用水礼仪主要集中在男女两根中柱的竖立上。男柱傣话叫“抄宽”,女柱傣话叫“抄喃”,必须选择上好的“红毛树”,才能做中柱。立柱这天,男女主人要亲自用清水把代表自己的柱子擦洗干净,然后用自己的衣服和芭蕉杆、甘蔗等象征生命与甘甜、发达的东西将中柱包裹起来,以求清吉平安和万事顺遂。接着,要请波章在两块红布和两块白布上写上祈求安康、吉祥的文字。男女两个中柱均用白布垫底,红布顶头。白布表示龙的肚子,寓意中柱立在龙肚子上;红布表示龙头,寓意用龙头顶起了房子。波章老人对我说,龙生活在水中,有水才有这两个中柱的生命。把这两个中柱立在龙肚子上,就表示它的生命还在,白蚂蚁就不敢侵袭;用龙头顶起房子,就不怕刮风、打雷、下雨,这座房子就会稳稳当当地立在这里。
新房建好后,正式入住前,要举行贺新房仪式。此仪式要请4个大佛爷和若干小和尚,供奉一个用芭蕉杆做成的“神树”,上插各色纸花,并用篾桌供奉着肉、饭、菜等祭品。在祭品后面约2米的距离,用一根芭蕉杆和两根木棒搭成一个三角架,上面挂几块白布,用一根白色粗棉线把神树和三角架连接起来。三角架象征新房,寓意为请神保佑新房稳固,住新房的人家像树木和山花一样兴旺发达。新房主人跪在三角架中,其子女和父母跪在三角架旁边和后边,村中的其他老人跪在周围。
每人都手捧一对蜂腊,虔诚地聆听大佛爷和小和尚念经祝福。每念一段,由波章讲一段,再由一个大佛爷用一把树枝向新房主人洒一回清水,祝福其平安吉祥,如此反复四五次。然后,由新房主人在新房中间放置一盆清水,参加贺新房仪式的人们各自用杯子打一杯水,祈祷后又将水慢慢地倒入盆中。至此,贺新房仪式结束,人们便开始帮着主人将东西搬入新房。这时,波章老人手持一碗清水和一枝树叶,给每一个搬东西上新房的人及其所搬物品洒水,含有既驱鬼又赐福的寓意。
第五,丧葬礼仪用水。在曼远村,人断气后,家中亲人就要立即用温水给死者洗澡,让其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世界去。与此同时,要用一个脸盆盛上清水,放一把带刺的树枝,用一个小篾箩将其吊挂在庭院门口的树上,以便前来吊唁和送葬的亲友及村民,在到来和离开时都用树枝蘸水洒在头上,寓意为避邪驱鬼,求得清吉平安。
出殡这天,由4个人手持4根大大的芭蕉叶走在前面,一个小和尚手拉一根拴在棺材上的棉线, 4个人抬着棺材跟着小和尚前进。值得注意的是,专门有人手提一瓶泡过糯米的水,出殡之前先在死者床前洒一点,来到公共墓地后,当亲友围站在棺材周围聆听小和尚念经时,提水的这个人还要在棺材旁和棺材上洒水。我问波章老人此为何意,他告诉我,泡糯米的水是傣族的“洗发香波”,它有清洁、护发和滋养人体的功效,酷爱清洁的傣族人民经常用泡糯米的水洗头。据说,经常用糯米水洗头的人,生命力可以很强。既然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要用糯米水洗头,那么死后进入鬼的世界,也需要用糯米水洗头。所以,人死后都要用糯米水给他送葬。和尚念经结束后,即将尸体火化。
翌日上午,死者亲友和村民们又敲锣打鼓带上肉、饭、菜、水果、清水等祭品到佛寺中为死去的老人过赕。过赕时,大佛爷带一个小和尚靠佛像而坐,波章领着其他人面佛像而跪,祭品放置在小篾桌上,摆在佛像面前,大家点燃蜂腊供奉在佛像前。先由波章讲话,他把人们祝死者*和祝生者安康吉祥的愿望告诉大佛爷,再由大佛爷转呈给佛。如此三四次后,大家便把瓶子里的清水滴洒在篾桌上,意为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上也有水喝。至此,整个丧葬仪式方告结束。
(四)水崇拜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后,由于大力开展破除迷信的运动,大力传播无神论思想,傣族传统的水崇拜及其相关礼仪受到很大冲击。但据我在曼远村的调查和观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的贯彻落实,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傣族人民心灵深处的水崇拜意识又得以复活,并正在成为推动当代傣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上述与水崇拜相关的关门节、贺新房及丧葬礼仪中的用水习俗,就是我在三次田野调查中的亲眼所见。此外,还可以再举两个典型的实例予以说明。
实例之一,是曼远村垄山森林植被的保护。曼远村的垄山是人们在“八月求雨”和“一月求晴”活动中祭祀寨神的地方,这里的森林植被是不允许任何人砍伐的。1958年的大炼钢铁及以后的破除迷信运动,虽然对本村的森林造成了一定破坏,但在本村老人的共同努力下,本村的大片森林仍得以保存下来。据在村中有较高威望的波章老人对我说, 1958年,本村的一些年青人在外寨的影响下,准备把垄山上的树木砍倒,办一个木材加工厂,村中“老波涛”(男性老人)闻讯后齐聚到垄山上,用民族传统对年轻人晓以利害,从而制止了砍伐,保住了垄山。1985年,为了重建在“文化大*”中被摧毁的佛寺,全村人不得已从垄山上砍了3棵百年老树来做佛寺的柱子。然而,佛寺建好后不久,三个直接操斧砍树的年青人中就有两个人遭到了厄运:一个人不明原因地死了,另一个人不明原因地疯了。此事一出,立刻震惊了全村人,全村人似乎又一次感受到了垄山和寨神的威力,此后就再也无人敢动垄山上的一草一木了。因此,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橡胶种植业的大规模发展已对曼远村的森林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位于村寨后面的垄山仍然郁郁葱葱,几十棵上百年的老树迎风招展,成为曼远村的一道绿色景观。
实例之二,是曼远村一个现代“水神话”的诞生与流传。曼远村西部有一座山,是全村最高的山,山顶海拔900多米,越过山顶,便属于基诺山的地界了。据老人们说,此山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然是古木参天,几人抱不过来的大树随处可见。“文化大*”时期,开始有人到这里砍树盖房子,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仍然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还一直保存着一股碗口粗的水源,水流进村中的鱼塘,又放进坝子的稻田中,成为每年降雨之前育秧保苗的重要水源。但是,自1983年“两山一地”(注14)承包到户后,山上的树就被承包户彻底砍光,种上了菠萝,于是水源也就变得只有手指粗了。1994年5月,下了一场并不太大的雨,这里却暴发了泥石流,水夹带着泥沙填满了鱼塘,又冲进稻田中,给承包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大自然的惩罚引起了村中老人会的重视,他们认为,砍树触犯了山神、树神和水神,必须采取祭祀和保护措施才能免遭这些超自然神灵的再次惩罚。于是,在老人会四位领导的具体组织下,全村家家户户凑钱在山中水源出口处修建了两条龙,引水从龙嘴中流下,并在旁边修建了一个祭坛和一座亭子。工程落成这天,全村人到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规定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再砍水源附近的树木。令人惊奇的是,祭祀仪式结束后不到半年时间,有关这股水的种种“神话”便四处传播开来。据说,从龙嘴中流出的水变成了“药”,能治头疼、肚子疼、脚疼、耳聋、眼花、脚上生泡等病症;想要取水,需带一对蜂蜡到波章老人处,由波章为其祈祷祝福,再亲自为其去取水,这样方可治病。“神话”传开后,勐海、勐腊、景洪、勐罕镇以及基诺山的很多人都来这里取水治病,水源周围的树木自然也就再无人敢碰了。这一“神话”可被理解为傣族老人利用超自然的威慑力和傣族人民的水崇拜意识来保护水源的一种巧妙而高超的智慧。曼远村傣族老人或许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但确实收到了保护水源的实际效果。
三、水利技术
(一)传统水利技术
虽然西双版纳的年降雨量和地表水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分布不均,因此傣族稻作农耕的发展对人工水利灌溉设施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在曼远村,稻田灌溉一靠天然降雨,二靠从基诺山流下来的三条小河――“卫乃”、“卫达”和“卫蒙”,三靠本村农民自己修建的纵横成网的人工沟渠。
20世纪50年代前,每年栽秧之前,都要由“召片领”(注15)直接领导的议事庭庭长下达一道修水沟的命令,要求各勐“召勐”(注16)派主管水利的*到各村各寨组织并督促水利灌溉工程的岁修。(注17)曼远村在接到命令后,便由村社头人“帕雅”和村社水利管理员“板闷曼”(注18)组织村社各家各户出工,在三条小河中用竹、木、石头和泥土筑坝蓄水,修理沟渠。曼远村自己的山地及其背靠的基诺山区,当时仍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林中堆积着厚厚的枯枝落叶和腐殖物,这些东西经过雨季的冲刷以及经由平时从高山上下来的潺潺流水,沿小溪河流和人工沟渠进入稻田中,成为上等的天然肥料。大雨还将村寨周围的人畜粪便和泥土带入田中淤积下来,既能肥田又能改良土壤。
(二)当代水利技术
过去,曼远村傣族农民虽然每年都要定期修理水沟,以堵坝引水灌溉稻田,但由于没有水库,因此对水资源的*能力较弱。每遇暴雨,大水便顺山滚滚而下,人们往往只有毁堤拆坝任水顺河流走。而到了栽插时节,一旦雨水不能及时下来,仅靠潺潺小溪又难以保证满栽满种的需要。尽管兴修水利的传统由来已久,但真正能够旱涝保收的仍然只有靠山近水的少数田块,所以才有傣族“八月求雨”和“一月求晴”的祭祀活动。
综上所述,在傣族人民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中,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块绿洲。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橡胶种植业的大规模发展,西双版纳也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气候异常、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向全球的扩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全世界和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参考资料:原创:郭家骥先生,我辛苦找来的,鄙视复制我找的这个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17
实例之二,是曼远村一个现代“水神话”的诞生与流传。曼远村西部有一座山,是全村最高的山,山顶海拔900多米,越过山顶,便属于基诺山的地界了。据老人们说,此山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然是古木参天,几人抱不过来的大树随处可见。“文化大*”时期,开始有人到这里砍树盖房子,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仍然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还一直保存着一股碗口粗的水源,水流进村中的鱼塘,又放进坝子的稻田中,成为每年降雨之前育秧保苗的重要水源。但是,自1983年“两山一地”(注14)承包到户后,山上的树就被承包户彻底砍光,种上了菠萝,于是水源也就变得只有手指粗了。1994年5月,下了一场并不太大的雨,这里却暴发了泥石流,水夹带着泥沙填满了鱼塘,又冲进稻田中,给承包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大自然的惩罚引起了村中老人会的重视,他们认为,砍树触犯了山神、树神和水神,必须采取祭祀和保护措施才能免遭这些超自然神灵的再次惩罚。于是,在老人会四位领导的具体组织下,全村家家户户凑钱在山中水源出口处修建了两条龙,引水从龙嘴中流下,并在旁边修建了一个祭坛和一座亭子。工程落成这天,全村人到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规定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再砍水源附近的树木。令人惊奇的是,祭祀仪式结束后不到半年时间,有关这股水的种种“神话”便四处传播开来。据说,从龙嘴中流出的水变成了“药”,能治头疼、肚子疼、脚疼、耳聋、眼花、脚上生泡等病症;想要取水,需带一对蜂蜡到波章老人处,由波章为其祈祷祝福,再亲自为其去取水,这样方可治病。“神话”传开后,勐海、勐腊、景洪、勐罕镇以及基诺山的很多人都来这里取水治病,水源周围的树木自然也就再无人敢碰了。这一“神话”可被理解为傣族老人利用超自然的威慑力和傣族人民的水崇拜意识来保护水源的一种巧妙而高超的智慧。曼远村傣族老人或许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但确实收到了保护水源的实际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0:51
傣族又称是:水的民族 泼得一身湿 幸福终生 急就差一下资料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