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10
补充:
你说的是杨帆,超越左右翼。个人认为货币银行方面他不是很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51岁。
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本经济研究所,获世界经济硕士
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年--93年任国家物价局涉外价格司进出口副*。
94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工作。
在大学期间专攻国际金融。后在深圳*银行和中国银行工作过几个月,对于“两币流通”进行了研究;80年代受聘于天津开发区任研究所所长,对于外资企业的考察和工作经验奠定了他的研究的微观基础。90年代他在回到北京,在国家物价局涉外价格司管理外贸价格,几次调整人民币汇率他都参加了算帐。
非 黄达 莫属,元老。
中国嗣翊笱Ы淌凇⒅泄�鹑谘Щ崦��岢?
1925年2月生,天津市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院财经系,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作为中国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从1950年起就开始讲授货币银行学及有关课程,其研究领域涉及货币银行理论、物价、财政及综合平衡等问题�饕�畚氖占�凇痘拼镂募�芬约啊督鹑?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1990年以来先后参与主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中华金融词库》等大型辞书。曾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黄达教授注重人才的培养,并特别倡导和推动中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交流。他曾以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中方*的身份,推动中美之间经济学教育的交流,设立著名的“福特基金项目”。2001年,与1999年度诺奖得主蒙代尔教授共同冠名设立“黄达-蒙代尔经济学讲座”,跟踪经济学尤其是财政金融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构筑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2002年12月,又与蒙代尔教授共同冠名设立“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以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白钦先,1940年出生于山西省清徐县,196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在从事一段教育与编辑工作之后,于1978年到198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经济学硕士学位(国际金融专业)。
工作和学习经验:自1984年以来,白钦先教授长期担任辽宁大学金融保险系、国际金融系副主任,国际经济学院副院长,现为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专业博士研究生主任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特聘教授,辽宁大学、中山大学资源共享,在两校分别任课,任聘博士生导师和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太平洋盆地国家财政金融会议国际学术评审委员会中方委员,亚太金融学会(国际)中国理事。
白教授还积极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参与中国或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有关部门也经常咨询其意见或建议,例如他提出的“商业性银行业务与*性银行业务分离分立”的主张被*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所采纳。白钦先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一次冷静选择,终生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事业。他的自勉词:“人正、气正、风正、文正”;“人品、学品,人格、国格,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他提出“先做人,后做事;先做人,后育人;先做人,后做文”的主张,他以“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为最高师德标准。他认为这是一种整体性观察,思考与体验,是一种哲理,是一种境界中的自省。虽然从理论或事实上讲,教育从来都不是万能的,但就教育的根本目标来说,或者就教育的本质而言,至少在理念上是应当追求“万能的”。《经济日报》“神州学人”称白教授“为学求新,为道求真”。他的教育理念是:“师道缘于人品,人道归为自然”。
研究方向:白钦先教授长期从事经济金融学理论教学、教材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教育以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 国际经济、金融学理论,特别是国际经济金融比较研究、*性金融研究、国家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外汇的国家风险研究以及改革与科研的方*研究等方面。在各国金融*比较研究、*性金融研究和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研究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
科研成果:白教授所著《比较银行学》奠定了该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基础,提出了由各国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业务分工、监督管理、构造方式、运行机制、运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总体效应等九大金融相关要素有机整体组成的“银行*”这一理论概念。由于其开创性研究而获国家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届“金晨奖”一等奖。白教授开创了对*性金融研究的先河,在这一领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和系列文章发表,任《中华金融辞库》——*性金融分卷的主编,近年又对*性金融的经济金融功能和经济学金融学涵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将*性金融提高到基本经济学、金融学理论高度,在这一领域居国内外领先地位。1997年以来又根据一系列全球经济、金融新形势及一系列危机性事件,提出了国家的“金融安全”、“金融主权”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新理论观点,引起社会各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白钦先教授1998年5月在“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郑重提出的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与战略,被称为是1998年中国金融理论界的一件大事,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是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金融观,是提出一个重大的亟待研究的理论课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引起全国经济金融界的强烈反响与热烈讨论,现正深入进行。目前还承担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重点规划项目《金融*改革——各国商业银行*比较》和1999年国家软科学项目《知识创新体系中的资源理论创新——金融资源理论与实践研究》。
获奖情况:两次获得了辽宁大学最高奖——振兴奖,是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沈阳市劳动模范。
易纲,男,1958年3月5日生,北京市人,汉族。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80年被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1980-1982年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学习,获管理学学士学位。1982-1986年入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系学习,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1991年任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助教,1992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1994-1997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今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美期间,易纲先后担任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3年发起并组织 (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留英经济学会)“中国走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3-1994年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发起并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3年至今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资深研究员。1993年至今任美国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亚洲经济期刊》编委。1995年负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博士计划的设计,该计划于1996年秋季开始实施。1996主持创建北京大学经济中心经济学双学位计划,该计划于 1996年秋开始实施。
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财政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上海金融学会、上海城市金融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和银行管理理论。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货币需求分析》、》《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基金管理学》、《商业银行经营创新》、《西方金融创新及其影响》、《论凯恩斯“准繁荣”思想及其对通货膨胀的态度》、《中国股票市场周未效应》等。曾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并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誉。
开设课程主要有:研究生课程:《货币银行理论》、《现代倾向性货币金融理论》。本科生课程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