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是指的哪几个城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4

七大古都是指: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早期周朝至唐朝有两都之称,后来经过《两都赋》、《两京赋》的传播深入人心,即是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明朝的南北两京是南京应天府和北京顺天府。

传统史学按建都时间长短只有西安、南京、洛阳、北京中国四大古都,在上世纪20年代学术界的说法是"中国五大古都",它们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

30年代,将杭州加入,列为“六大古都”,但是并未被大众所接受。1983年陈桥驿在《中国六大古都》一书中将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众接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

1982年,谭其骧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一文,认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做过一统政权或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安、洛阳、邺、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

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古都,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扩展资料:

京都形制:

早期的中国都城多由祭祀中心发展而来,宫殿、宗庙、祭祀地等王室起居和礼仪建筑占城市很大比重,与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错落有别。宫城有垣,但整个都城并不以有无城垣为标志。西周开始有都城事先经过规划设计而后建的记载。

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都 (汉语词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4

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古都,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西安

古称长安、镐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西安地区建都(积年为1077年)。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丰镐都城、秦咸阳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南京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南京地处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濒江近海。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地区早在100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至60多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南京汤山生活。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此后东晋、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继此之后,南京又先后成为杨吴西都、南唐国都、南宋行都、明朝京师、太平天国天京、中华*首都,故又称“十朝都会”。


北京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洛阳

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斟鄩、洛州、河南府,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开封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京、汴梁,为八朝古都,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隔黄河与新乡相望。

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从元代至元五年即公元1268年设立河南行省,到1954年10月省会迁郑,一直是河南省会,河南的*、经济、文化中心。


杭州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安阳

安阳,简称殷、邺,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西倚太行山,东连华北平原,北邻邯郸,南接鹤壁、新乡。

安阳是甲骨文发现地,周易发源地,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早期中国华夏文明的中心。先后有商朝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称,安阳殷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有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5

七大古都指的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明末,顾炎武在《历代帝王宅京记》中将南京、西安、洛阳和开封并称为为四大古都。1920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著名古都成为“大古都”并将几大古都并称的说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且公众认知度最高的说法,为西安、南京、洛阳、北京。稍后正式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说法,包括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1930年代,开始有把杭州纳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说法。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大古都,后安阳被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2004年11月5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宣布,古都郑州可与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2010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大同为第九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九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其中“四大古都”和“九大古都”的说法最为流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5

(zhongguo
qida
gu)
通常称西安、开封、洛阳、北京、南京、杭州为六大古都。
1988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又决定将河南安阳列入与上述古都并称的七大古都。
从现实看,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为西安、北京和南京,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
洛阳、开封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但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具有较高价值。杭州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故主要以风景城市闻名。
安阳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3年,成为商代后期*、经济、文化的中心。
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汉、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先后在安阳附近的邺城建都。但因时间过久,地面文物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6

中国的古都太多了,但所谓"中国七大古都",是指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经过共同努力向国内外广为宣传,"中国七大古都"说已得到学术界与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