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0: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18:05
不是一个人。刘比纪大五岁。
纪昀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其高祖纪坤,字厚斋,系明末人。能文,著有《花王阁剩稿》。其父纪容舒,字迟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进士,曾供职刑部和户部,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称姚安公。鞒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继朽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之妹生前不见古人逝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八十二岁。死后葬于崔尔庄南,北村。其妻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长子汝佶。乾隆乙酉举人,早逝,有《半舫诗钞》留世;次子汝传,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广东县丞;四子汝亿。长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之孙卢荫文(举人);次女嫁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袁煦;三女许婚戈源之子,年十岁未嫁而死。另有一孙十一人,其孙纪树馨,荫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纪昀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昀受命为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七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写七部,藏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此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犁赞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u微草堂笔记[/、《[u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⑵赖闫渌�恍┦榧��膊斡肓肆硗庖恍┕偈榈淖胄蕖?
总之,纪昀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昀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纪昀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a target=_blank href=/view/18876.htm>url]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 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之作,属于典型的" 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 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
承认" 文章格律与世俱变" ," 诗日变而日新" ,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 气运" 和" 风尚" ,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 拟议" 又要有" 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 流派" ,而反对" 门户" ,反对" 舍是非而争胜负" 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 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 卷,《滦阳续录》6 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 有益于劝惩" 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 曹司农竹虚言" ,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 戴东原言" ,颇堪称道。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 周景垣前辈言" 、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沧州" 老河兵"(卷十六),徽州" 唐打猎" (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 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
纪昀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诗文各16卷。
http://ke.baidu.com/view/4683.html
http://ke.baidu.com/view/329875.htm
刘罗锅
刘罗锅字刘墉,清朝人,祖籍现山东高密人。
1、刘墉死后谥号“文清”,因此其清官的形象基本上无可置疑。
2、刘墉乃是乾隆朝进士,但是中进士前从未考过秀才、举人。我们都知道,科举取士是按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这样一级一级逐级考取的,刘墉之所以能够直接考进士乃因为其家时代为官,自己是*子弟的缘故。
3、刘墉书法乃是一绝,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4、刘墉出身书香官宦之家,其家从1652年-1812年共160年间,男丁共90余人,其中11人中过进士,35人中过举人,有功名者合计46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清朝的进士是非常难考的,中进士人数最少的一次全国不过人,最多的一次也不过360余人。像山西整个清朝只出过一个进士就是王杰。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刘墉家在清朝的兴盛。
5、刘墉家从政的顶峰是在其父亲刘统勋。刘统勋是乾隆中前期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他曾同时担任工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及尚书房总师傅(即尚书们的头)、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军机大臣,他同时担任的重要职位之多只有乾隆后期的和绅能与之相比。乾隆对刘统勋极为信任,信任程度不亚与其后的和绅。刘统勋一生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鞠躬尽瘁、兢兢业业,1774年,他病逝于上朝的途中,乾隆帝亲往其家吊唁,其轿到了刘统勋家门前,因为门太小竟不能入,可见刘统勋的廉洁。乾隆回宫途中伤心竟至黯然落泪,叹道统勋一死朕失一股肱。刘统勋身后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极高的荣誉,整个清朝只有8个大臣死后获此殊荣,刘统勋是第二个获得这个谥号的大臣,第一个是康熙朝的于成龙。
6、刘墉极有文采,他中进士的时候曾有大臣建议点他的状元,后来因为刘统勋阻拦乃止。
7、清朝并未设宰相一职,终刘墉一生始终未能进入权利的核心层--军机处。因此宰相刘罗锅中的宰相二字值得商榷。
8、刘墉虽是一个清官,但是讲到正直却远不及乃父,实际上中后期的刘墉相当油滑。而且现实中的刘墉也并未象电视剧里所描述的那样与*抗争,甚至他还是两起*的始作俑者(按照当时的大清律,这两起事件中也确实有禁忌语言和立意,倒也不是刘墉无中生有)。因此可以说刘墉忠于职守,尽心尽力,是个忠臣,也可以说刘墉两袖清风,是个清官。但真说到正直实不及他的父亲刘统勋,甚至也不如他的祖父刘棨。所以他死后的谥号只是“文清”,而不像他父亲那样得到了“文正”的最高评价。
9、据史学家考证,刘墉其人生性诙谐幽默,与和绅同朝为官20年,又比和绅大30岁,因此要说他偶尔和和绅开开玩笑让和绅有点下不来台应当有之。但如果说刘墉与大贪官和绅为敌、斗智斗勇则就是小说家杜撰了,因为刘墉一则不具备这个实力,二则也不符合他的个性。
10、刘墉其实并非生来罗锅。其刘罗锅的叫法其实是嘉庆朝的时候,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
呼~总算写完了,这个刘墉可能和大家心目中的宰相刘罗锅大相径庭,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这就是真实的刘罗锅。要说起来倒是他的父亲刘统勋更让人崇敬。不过,这样的人物其实才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物,不要说古代,就说现代中国的政坛中不也只是周总理才具有那么令人折服的伟大人格和魅力么?这也是说,现实中真正的大贤的确是旷世难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18:05
当然不是了。
刘墉(1719~1804),32岁中进士
纪晓岚(1724—1805年),31岁中进士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刘墉和纪晓岚都是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清嘉庆年间,而且是同朝为官。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的话,那么刘墉比纪晓岚也就早个2-3年而已。
刘墉和纪昀 的关系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
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
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参考资料: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files/11022841/20050415/12243746.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18:06
不是,是同一时代的人。
纪晓岚就是纪昀,字晓岚(1724-1805),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突出,在清代被公认为是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刘罗锅就是刘墉,字崇如(1719年-1804)。清代书法家,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书法浑厚雄劲,名满天下。
二人在官场均名动一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18:06
不是,历史上是两个人
纪昀的官没刘墉大,刘墉做到了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民间故事和相声的素材,大多都来源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有不少出自清朝大堆野史.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就是取材相声官场斗.反正这两个人物很容易混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18:07
有点好奇```````
一楼的文字中写到:
刘墉(1719~1804),32岁中进士
纪晓岚(1724—1805年),31岁中进士
......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好象你这说法 刘墉 应该先死吧?他是怎么为后死的人写挽联的啊?
奇怪奇怪真奇怪,从棺材里跳出来?
我赞成,刘墉 应该先死吧?他是怎么为后死的人写挽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