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旗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讲话稿 篇32

2024-07-17 来源:年旅网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

  坚持阅读是对心灵的一种友好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文中描述他在中国各种公众场合所见: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机舱熄灯后,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在虹桥火车站候车同样发现,人们大都在大声打电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没见有人读书;而在网吧,亦或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也同样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了。

  遑论此文是否真为外国人所写。读罢此文,相信大部分人都有些触动,甚至有些耳热心跳。倒不是因为一个外国人似乎揭了中国人的短,而是“不阅读、少阅读”多多少少是当下我们国人的真实阅读状况。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阅读的空闲哪儿去了?”我们真的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吗?

  “微博、微信都刷不完,还有什么时间读书呢?”一语拨醒瓮中人。其实,我们还是阅读的,只是我们许多人或多或少被网络温柔绑架。因而,碎片化的阅读正在逐步消解阅读本身。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加工厂”,不再从书籍中获得结构性知识,阅读正在文化世界中逐步边缘化。

  印度人的疑虑其实告诉我们,同质性信息化、碎片化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坚持完整的书籍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文字的阅读过程是一场“长途旅行”,影像带来的瞬时满足虽然提供类似的快乐,却损失了在跋涉过程中对心灵超越的收获。有作家如是说:“阅读不是一件衣服,一个装饰,而是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对心灵的一种友好。”他还说:“一个人如果不阅读、不文艺,实际上他就从未青春过。”

  为了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脚步离去的慢一点,为了你们正在进行的青春更加丰盈,让我们与阅读紧密相连吧!

  培根也说过,人的天性犹如花草树木,而阅读好比修整与剪裁,使其更加美丽、丰富多彩。是的,从阅读中,我们汲取营养,使生命之树繁盛;从阅读中,我们吸取教训,使生命之树健康;阅读是智慧的源泉,让生命之树茁壮。 纵贯古今,多少伟人通过阅读,丰富人生,而使生命之树永生?

  少年时代的他便饱览群书,他读过的书,摞起来恐怕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圈圈点点,心得、札记,更是多如蚁塔里的居民。从孟子的文章中,他领悟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马克思的文章中,他了解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原理;从魏徵的文章中,他学会了“谦冲而自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之所以能成为“风流人物”,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阅读岂不功不可没? 《围城》的作者,以超凡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名闻中外的钱钟书,更是立志阅尽北大图书馆里的藏书。他看过的字,一个个接起来恐怕能绕地球转上几圈。是阅读使他的眼睛雪亮;是阅读使他“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是阅读使他被大家喻为“人中之龙”,是阅读使他生命之树永葆活力。

  离开阅读,司马迁岂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离开阅读,莫言又岂能以《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作品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离开阅读,莎士比亚又岂能以众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本而名闻遐迩、流芳百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注入体内的活水,阅读就是滋润思想的甘露,阅读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永葆青春。

  所以, 忙、忙、忙,工作忙,学习忙,作业多、于高考无益、浪费时间,这样的理由,不要再成为排斥阅读的理由。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用力挤总是会有的。

  网络红文结尾段,更值得深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

  宁静致远、励志乐学。为了让我们自己的存在远远大于物理空间,为了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智慧与强大,请拿起书本,多读几本好书吧!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