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感动真的太过偶然,知道今天八年级会有一个集体心理辅导,但却以为是一对一的交流,所以也没有想过去旁听或参与,如果不是校园里遇到校长,如果不是那样缘分地拐进那个教室,恐怕这样一份回味此生便错过了。
如很多人的阐述一般,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班会,只不过搞了一个大家都见过的活动,可是它却真真实实的感动了我。
活动一、同舟共济
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约10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想到合适的办法,以保证所有组员都站在半张报纸内。
第一个5分钟,教室炸成了一锅粥,所有的学生站的站,抱的抱,趴的趴,最后却是每一组都笑在了一起,没有成功的。看着他们屡败屡战的样子,很佩服他们的毅力,但是只能说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5分钟后,辅导老师请各组成员派一名代表说一说第一次尝试的感受,提出了四个问题:分享本小组活动的经验;说说每个办法是如何提出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间有无争吵;主要发言者是如何选出的。接着请两位观察员老师阐述观察感受,两位老师分别对每个组员做了适当的评价。辅导老师作简要评价后开始第二轮尝试。
第二个5分钟显然要有序的多,虽然还是很热闹,但是已经没有了开始时“一锅粥”的景象,5分钟快到时,有一组几乎成功。第二轮结束后辅导老师做了一些指导,要求同学们在选择方案的时候注意组员力量的均衡,同时指出受青春期的影响,男女生直接的界限会比较分明,此刻应克服这一点。辅导老师对两位同学展开了采访,一位是活动中较积极的同学,另一位是比较随大流的同学。
第三轮仅用了约2分钟时间,倒数计时10秒后可坚持5秒的小组既为胜利。在这两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同学们的活动显得很有秩序性,按照预期的方案迅速定位,最后竟果真有两个小组成功了!
比赛结束后,辅导老师要求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1、活动给你什么启示?
2、你认为班级团队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
3、你认为班级团队中的分工合作应该如何安排?
活动二、见证团体的力量
男女生面对面排成两列,人数相等,各自腿半蹲成弓箭步,两手手心朝上,并跟对面的人手脚平行交叉,组成一列有力量的“运输带”。一位伤员两手抱胸,从桌上笔直倒下,倒在运输带上,大家依靠手臂的力量,把伤员晕倒安全地带。
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了解规则后自荐做“伤员”;第二步用50斤重的米袋代替伤员;第三步由学生担任伤员再次“传输”。
确实,两个活动都不是陌生的活动,过程中所谓心理辅导是一点痕迹也没有的,那位老师整节课说的所有的话加起来恐怕也不过与我们平时上课的一次开场白差不多,然而,这寥寥几语却正是这一场活动的核心所在,她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价都是点到为止却又一针见血的,活动中对问题的设计是如此,结束时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三类角色(组织者、建议者、随众者)更是如此。作为一个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我惊讶这位辅导老师初次见面便直击本质的评价。那些问题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但是说实话,我从未想过这样提问,在我的认知中这样的问题太过直接,孩子们未必愿意回答,也未必能够回答,但是事实是,他们不但愿意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是毫无保留地阐述最真实的想法,不介意他人的看法,而单纯地只想将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寥寥数语便有这样的效果,不是因为这位专家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也不是因为她有催眠人心的水晶,我想,只是因为她有真诚的笑容,只是因为她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只是因为她只想与孩子们做最真诚的交流,没有说教,没有苦口婆心,只有融入于活动中的心与心的交流。吃一堑长一智,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恰当,但却是我能找到的最适合的形容,这一场熟悉又陌生的活动再次告诉我,孩子们的人生是要经历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他们“人生”相貌如何,而是要带着他们一步一步体味人生中每一份真实的24小时,也许失败,也许成功,也许哭泣,也许欢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起真实地度过每一天,在每一次事件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认识人类这种奇妙的动物,共同寻找每个人不同的目标。
结束时差一点便要落荒而逃了,因为眼角有些东西快要留不住,没有想过10个站在半张报纸上可以做到,但是,他们,做到了;没有想过稚嫩的双手可以托起生命的重量,但是,他们,做到了!也许是情感过于丰富的缘故吧,在那样同心协力的场景下,很难不感动,很难不鼻酸呢!“运输带”的活动中,看到小子们顺利将伤员运送至下一阶段了还是紧缩眉头地商量着什么,他们是担心吧,担心伤员通知不能安全抵达,也担心不恰当的运送方法会加重伤员的伤势。活动后见到伤员,询问她的感受,她笑笑的告诉我那样一番折腾,没有伤也变成有伤了,那是骄傲的笑容呀,丝毫不介意是否真的受伤,只是很单纯地笑着,因为那样一场愉快的体验。
一个偶然,一次班会,一场感动,有些东西在心底悄悄凝聚,希望有一个愿望成真的机会,希望有一天有能力参与这样的感动,甚至创造这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