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泉水教学反思 篇11

2024-07-17 来源:年旅网

  得知抽签的结果是《竹影》,我当时有点茫然,去年教七年级时教过一次,当时是怎么处理教材的,已记不大清楚了。这次,我再读教材,只觉文章内容太杂太散,要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点太多、知识点过深。

  艺术,让我们成年人都仰之弥高的东西,怎么让学生去懂?

  三读教材之时,文章第一人称“我”突然让我茅塞顿开,既然文章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心理去写的,我何不把这节课也设计成一节带领孩子们回忆童年、感悟童趣、体验成长的课!让孩子们在同伴的游戏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悟理,让他们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玩中学,在玩中与同伴对话,与“爸爸”对话,也与自己的童年交流,与艺术大师切磋。

  因此,我把“赏读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把“了解中国画”作为一个难点,把“感悟成长”作为拓展。在这节课中,我努力从三个“关注”去做。

  一是关注现场生成。在赏读童趣环节中,学生关注的许多点都不在我的预设之中,但我没有刻意地把学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当作学生的同龄人,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引导学生赏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画竹影时孩子们说的四句话,认为很有童趣,我除了评点这是一种语言之趣、场面之趣,马上想到让这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四个人进行角色对话,读出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的味道。在学生读得不够出色时,我及时进行了一人表演多个角色的范读。那一刻,我都觉得成了孩子。

  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对深奥的绘画艺术和大段大段的知识讲解,我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画意”,找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学生在文中分别找到了“神气”“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来解释“画意”,就已经能证明他们理解了。如果过多解释,理论性太强,学生也觉枯燥无味,反而成了一节美术鉴赏课。事实证明,当我让学生在四幅图中找到中国画时,他们既找对了,也能说出理论根据,连中国画的竹与西洋画的竹的细微差别也没有说错,让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关注学生体验。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经验,如讲自己平时的游戏;对照文中的“爸爸”说自己的生活启示。关注体验时又照顾到了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个体验角度,如赏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种以上,谈成长感悟的角度有四种以上。

  但我总觉得这节课还没有发挥好,首先是我个人的素质有局限,临场激趣的能力不强,课堂气氛不活跃;其次是学生的体验还不充分,如“童趣”赏读点还可更多一点。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赏读童趣这一环节中设计更充分的学生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强学法指导。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