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退烧误区盘点

2023-07-22 来源:年旅网

人在年纪小的时候发烧是比较正常的,但小时候我们发烧就会被父母叫着晚上多盖被子,出一身汗就好了,这样的做的后果大多数是第二天更严重,怎样才能跟孩子退烧呢?快来跟女性网来看看怎样跟孩子退烧,告别这些谣言,学习正确的治疗发烧的方法:

误区一:捂汗能退烧

孩子一发烧,有些家长就会给宝宝穿个里三层外三层,或是干脆喝碗姜汤盖上大棉被,好好捂一捂。因为,老一辈常说,孩子发烧怕冷,千万不能再受寒,裹厚一点捂出汗来,烧立马就退了。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很多家长喜欢用“捂汗”来给孩子退烧,但是,儿童的汗腺并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不仅退烧难,更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脱水、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可能诱发高热惊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正确做法:适当解开衣物,散热

孩子发高热时,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可能会出现头部滚烫、手脚冰凉的情况,但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家长可以用温热水敷一敷宝宝的手脚,让肢端循环改善,手脚变暖,这样更容易散热退烧。

误区二:酒精擦浴,效果好

酒精擦浴是以前常用的退烧方法,用稀释的酒精擦拭皮肤,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水分的蒸发,通过酒精的挥发作用带走体表的热量,使体温降低,然而这种方法并不可取。

婴幼儿皮肤薄嫩,通透性较强,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当丰富,血液循环较为旺盛,发烧处于高温持续状态时全身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孔张开,对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有较高的吸收和透过能力,因此酒精经皮肤更易吸收,对宝宝的刺激比较大。若酒精擦浴后,时间较长,擦拭面积又大,对于婴幼儿来说肝脏功能发育不健全,容易产生酒精中毒。若酒精浓度过高就会造成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引起精神兴奋,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酒精中毒症状。还有些孩子可能会对酒精过敏,而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皮疹、红斑、瘙痒等。因此现在不提倡家长自己用这种方法给宝宝降温。

正确做法:温水擦浴,降温效果才佳

宝宝发烧时,应用温水代替酒精擦浴,即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擦拭的重点部位在较大的血管走行的地方,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同时也可以给宝宝洗个温水澡,可更好的帮助宝宝降温,水温与患儿平时洗澡水温接近就行,每次5~10分钟。

误区三: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立马给孩子来一粒退烧药,生怕,晚了一步,孩子被烧傻了。还有些家长看吃了药后效果不明显,就立马又换上另一种退烧药。你真的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退烧吗?

发烧是身体在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这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疾病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宝宝体重轻,体表面积大,一旦吃退烧药的剂量掌握不对,就容易造成虚脱和胃肠道的损伤。

正确做法:孩子发热,物理降温是首选

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先不用退烧药,应采用松解衣物、降低环境温度(比如三伏天)、泡澡、擦身、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更安全也更有效。超过38.5℃以上可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吃退烧药,服药时也要多喝水,保证足够水分排汗及排尿。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在接近38.5℃时口服退热药,避免惊厥发生。退热剂的适用人群主要为大于三个月的儿童,三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不能随便服用,一旦发热,必须立即就诊!若服用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下降,也不要马上再服用一次退烧药或更换其他退烧药。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让宝宝多喝水,更利于降温。

误区四:打针输液 退烧快

对于,孩子发烧,很多家长都热衷于当“内行”。在孩子体温还不算高,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就急着带孩子去医院要求打退烧针或输液,以求快速降温。然而,这并不是医生治疗孩子发烧的首选。

打针,孩子很痛苦

大部分孩子的感冒发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都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不打针不输液也会慢慢好起来,而打针输液也不见得会好得快一点。而且扎针输液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存在过敏风险,而且治疗时间长,会耽误父母正常工作时间。

依赖输液,易引起免疫低下

有一些退烧针剂,可能会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导致宝宝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对他长远的健康也会有影响。

正确做法: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能自己退烧最好,能吃药退烧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只有当宝宝长时间高热不退、患儿精神不佳、进食差、喂药困难时,除了常规的退热手段外,一般才考虑打针输液。

误区五:吃药影响医生判断

与一些过于紧张的父母不同的是,有些家长处理宝宝发烧问题时显得反而过于“淡定”。宝宝发烧都超过38.5℃,但因担心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正确判断,坚持不给宝宝吃药,非要排队候诊几个小时,等见了医生再处理。吃退烧药一般不会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一般医院门诊病人多,轮候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了才抱来医院,一等就要三四个小时才能看病、治疗,然后缓解。如果孩子长时间高热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

正确做法:体温超过38.5℃,建议服用退烧药

在未见到医生之前一定要积极给孩子降温,若宝宝只是低热,温度未超过38.5℃,妈妈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选用退热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同时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流质食物,以免脱水。当宝宝体温达到38.5℃以上时,建议及时吃退烧药。同时,宝宝发热时,妈妈可先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若除了发热之外,还伴有咳嗽、流涕、鼻塞、腹泻、腹痛等症状,2~3天不退热或伴随的症状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宝宝发热时,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也无高热惊厥史,宜选用物理降温。若效果不明显,再选用药物降温。若伴有咳嗽、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宝宝小时候抵抗能力比较弱,晚上一定要盖好被子,以免着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