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每年12月13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加深民众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班队活动方案
班会主题: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纪念南京大屠杀XX周年
活动目的:通过回顾屈辱的历史,让同学们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青少年要有“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的信念,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活动议程:
1、观看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资料;(约6分钟)
2、同学们谈感受与体会;(3-4名同学)
3、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8名同学)
4、签名寄语;(每位同学,请提前准备小纸签)
5、老师点评。
活动过程:
生:敬爱的老师
生: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生:同学们,你们知道77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怎样屈辱的事件么?生:1937年的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
生: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的文化珍品进行了大肆掠夺。
每天被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生:这是一段怎样屈辱的历史啊。
生:这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耻辱岁月。
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当时的一些场景吧生:请看纪录片(播放纪录片,约6分钟)生:看了纪录片,同学们的心情一定十分沉重。
生:为什么当时中国会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敢如此大胆地残害、屠杀我们的同胞?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自由讨论,请3-4名同学发言)生: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耻辱不容忘记,历史不容忘记。
生:为了悼念这些惨死的同胞,1985年8月,南京人民政府在南京江东门修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陈: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去南京旅游,请记得一定要去纪念馆参观。
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历史,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生:对,小陈同学的建议非常好。
我们很幸运,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生:77年过去了,回顾屈辱历史,我们青少年一代要时刻铭记祖国曾遭受的苦难,缅怀那些千千万万牺牲的抗日烈士。
生:我们要牢记这段耻辱的岁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
生:想起梁启超先生的训诫:今日之责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生: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生:我们青少年要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
生: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要成为捍卫世界和平,坚定的有力的力量!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们愿为了你的崛起而奋斗不息!生:下面,有请***等同学朗诵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8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生:谢谢同学们的精彩朗诵。
生: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向祖国寄语”的活动。
每位同学把自己想对祖国说的话写在小纸片上,请每组按秩序把这些话贴在我们的寄语板上。
生:请每组同学轮流有序上台寄言。
(小组同学轮流上台寄言)生:我们不仅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寄语在这张张的小纸片上,更要把这份热爱之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生活的方向。
生:对,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华富强而奋发图强。
生:“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班队活动到此结束!国家公祭日:为和平正义而祭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者齐康建造历史的标志碑1984年深秋,53岁的齐康来到位于南京江东门地区的工地,此时的他,已经接到任务: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①)构思设计方案。
秋风秋雨中,眼望着奠基碑旁挖出的堆堆白骨,悲怆之情油然而生,“要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那场惨绝人寰的劫难!”“1937年,我6岁,留守金陵大学管理校产的父亲在大屠杀中险遭杀害,我则跟随姨妈到浙江天台避难,亲历了日军的轰炸。
年龄虽幼,但国亡家破、颠沛流离之痛,从此深深记在了心头……”在低沉的叙述中,白发苍苍的齐康先生回头凝望书架正中一个镜框中的老人,那是先生的姨妈,清癯的面容、凝重的眼神。
“生与死”,是齐康在设计纪念馆方案时要表现的主题,集中体现在墓地广场“场”的营造:满眼鹅卵石,几株枯树、寸草不生,充满一种毫无生命气息的苍凉之感,象征着“死亡”;鹅卵石边,绿草如茵、生机盎然,象征着“生命”。
“建筑是直观的,但建筑可以用环境、氛围来隐喻和比兴,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齐康说。
在墓地广场乱石中,有一尊悲伤的母亲塑像,母亲头发散乱,四顾张望。
“我设计这座母亲像,是要表现劫后的母亲在寻找亲人,可亲人已经不在了。
这是发生在那个时期活生生的事实、悲惨的现实,后人永远也不能遗忘!”纪念馆所在地北高南低,齐康顺应地势设计,在向西南的土地上进行构思,“生”与“死”即在此表现。
纪念广场不远,是日军大屠杀中“万人坑”遗址,被辟为遇难者遗骨陈列室。
整个纪念馆一期,以残损的墙壁围合:入口处的墙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雕刻着“遇难者300000”字样;通向遗骨陈列室路上,有一段长数十米的遇难者浮雕墙,表现遇难者被侵略者虐杀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齐康先生继续设计了纪念馆二期方案,重点包括“古城的灾难”大型雕塑、残破的城门、十字形标志碑、遇难者名单墙等。
在二期设计中,齐康力图用最简洁的建筑语言和雕塑体现造型意义,为此他选用了体块错位的手法:一颗怒目圆睁的死难者头颅、一只被活埋者挣扎的手、一截侵略者屠杀时砍断的军刀,一段弹痕累累的残破城墙……“历史事实是最珍贵的,建筑的语言再丰富,也无法表述得尽。
”齐康表示。
矗立在纪念馆南端的巨型十字形标志碑,当年曾几易其稿,最终设计方案是一个有着南京大屠杀历史元素的大十字架,上端刻着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即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六周时间。
标志碑向北,是一尊巨大的和平大钟,钟架的设计一气呵成,名为“倒下的300000人”:三根黑色的三棱柱代表“3”,上部用五个褐红色的圆圈代表5个“0”,中间悬挂大钟的梁设计成一个倒下的“人”字形,寓意南京大屠杀“倒下的300000人敲响的和平大钟”。
“为大屠杀遇难者进行国家公祭,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更好建设我们的国家。
”齐康先生表示。
台儿庄战役女兵王书君中国人要奋发图强成都市马家花园养老院内的藤椅上,常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
齐耳银发,盖住了她逝去的年华,只有胸前挂着的“抗日英雄”勋章,依旧向人们诉说着她那不同寻常的青春岁月。
她叫王书君,今年95岁,是现今已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中的一员。
在八年抗战中,身为在校学生的她毅然奔赴国难,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并参与举世瞩目的台儿庄战役。
1937年,王书君考取了保定女子师范学校。
就在她考上师范学校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王书君决心跟随同班女生沿着铁路向南方逃亡。
后来,在别人推荐下,王书君来到后方医院,开始学习基础医护知识。
很快,她被分入第30军31师的师部医院,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并随即与部队加入到台儿庄的血战中。
在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日军矶谷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猛烈进攻。
中国守军进行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王书君回忆,当时每天有大量受伤战士从前方撤下,同时有大量部队开进前线,她和其他护士就在后方一个火车站内,对运输回来的伤病员进行简单包扎医治。
“重伤员太多,只能躺在火车车厢顶上,等待治疗。
有的就在闷罐火车里,连窗户都没有。
我们背着药箱,挨个给他们换药。
”王书君说,有的伤员伤口裂开疼得不行,一直在呻吟,听着让人揪心。
伤员太多,医治条件又十分恶劣,每天都有很多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战士去世。
“有一次,我正给一位10多岁的年轻士兵包扎。
开始我们还说着话,但很快,他就死在我的怀里。
”回顾这段往事,王书君忍不住抹起眼泪。
让王书君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军人的英勇气魄。
她回忆,有一位姓周的小兵,头部包裹得只剩一只眼睛,肩膀上的枪伤正在汩汩流血。
伤情这样严重,他还嚷着要返回战场。
王书君只好寸步不离地盯着他。
但两天后,这位小兵病情稍有好转,便趁王书君拿药的间隙跑回了前线。
最后,这名小兵壮烈地牺牲在战场上。
收殓遗体时,他的眼睛圆鼓,始终无法闭上。
就是像他一样的无数中国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王书君表示,她是日本侵华罪行的见证者,她将会把自己在抗战中的所见所闻告诉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王书君说,现在日本否认侵华罪行,那么中国人就要肩负起奋发图强的使命,“只有你强大了,才有力量让侵略者正视我们,正视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