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寒假读书计划 篇15

2024-07-16 来源:年旅网

  读书前,心中有数

  这个寒假,你打算读多少本书?

  小编掐指一算,寒假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四、五周,中间还会有热闹忙碌的春节。所以粗略一算,如果一周读一至两本,这一个假期老师们的读书大概是4-8本。当然了,有的老师有天赋技能,读的快,理解的快。或者是啃一本难读的书,其实也有可能读上一个月也说不定。总之,先粗略预计一下寒假你能读几本书。赶紧备好哟!

  这两种读书习惯,你是哪一种?

  据小编所知,大部分人的读书习惯是以下两种:

  1、喜欢一本读完再读下一本,这样连贯有序,能够专注思考,一口气读完。

  2、喜欢几本书同时并读,这样能满足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从中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

  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总之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并且给自己一个期限或者计划,在期限内读完还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呢。

  这个寒假,你打算读哪些书?

  1、主题式阅读

  所谓主题式阅读,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阅读。比如,你是班主任,可以围绕班级管理的主题阅读。再比如,你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感兴趣,那么你就可以找一些和民国教育相关的书籍,集中进行阅读。

  2、专门读一个作者的书籍

  读书就是在和书的作者谈话,你喜欢的作者在某种价值观上一定能与你产生共鸣,既然喜欢就多去读一读他的书籍,你会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熟悉的老朋友聊天,既是在读他的内心世界,也是在感受自己内心世界对其的回应。

  3、广泛涉猎

  如果你兴趣广泛,想开阔视野,那就不要给自己的阅读范围设置限制,尝试着读一些不同领域的书吧,这样可以提高你的综合素质。教育类、哲学类、心理类、人文类、艺术类,喜欢什么,那就都读一读。

  读书中,脑、眼、手三位一体

  1、看目录,速读全书

  读书先目录,了解书中大概章节和理论体系,在心中建立一个大致的框架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读目录,其实也是在挑选,这本书是否适合你。想想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读完能达到什么效果,更重要的是,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2、看作者,掌握风格

  看一看书的作者是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背景,带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时代印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维过程,做到心中有数,能使我们更深刻体会作者想传达的信息。

  3、精读,圈点批注法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时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行里寻到精英处”。

  初读时的重点是需要注释文章的中心句、重点语句,以及一些暂时不理解的知识

  再读时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价值的佳句进行标注

  三读时的重点主要是解决问题、深入思考的过程。

  4、读书笔记,必不可少

  摘录式—将有意义,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批注式—重点词汇,重点内容进行标注

  提纲式—各段小标题,大标题进行记录标识

  书签式——定有一些新知识、好句子是你想要背诵的,那就写下来吧。

  读书笔记重在舒服、实用,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以及产生的灵感和联想,每个人都能做出带有自己风格的读书笔记。

  读书后思考交流不能少

  你以为读完书中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字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读书后的交流思考千万不能少。读一本书,就是要把一本书读薄,然后再重新读厚。将模糊的碎片整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读书的效用最大化。

  1、 读后感

  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并且侧重在“感”字。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经历和实践相结合,将模糊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纵向深入的思考才是获得最大提升的过程。

  2、 交流

  一个人闭门造车,你的单向思维过于局限,只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中。而在读书感想的彼此交流中,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既能解决自己并不太理解的难点,又能使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扩展。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