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确立培养完整儿童理念;在管理思想上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管理行为上,要采用柔性管理的方法,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园所文化氛围。只有创设科学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教育管理,努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让有效的管理成为管理者的唯一之道。
一、讲究管理艺术,关心尊重教师。
幼儿园教师是由女性组成的特殊群体,而且我园年轻教师占了三份之二,感情细腻,争强好胜,自信自尊是共同的特点。孟子曾说过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工作当中园长把自己定位在与其他教职工平等的位置上,以爱换心,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每位教师,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尤其对于年轻的教师。激励方式有多种多样:如表扬、奖励、晋升等等,但不管哪一种,都离不开个人价值的体现。我觉得有时精神上的关怀比物质上的奖励更有意义,有些员工她可能没有等到物质上的奖励,但她却实现了自我价值。有句话说得好:“管人要管心,关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这种真诚的关心,真诚的情感投入,不仅增进了管理者与教师们的友谊,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她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加强自我管理,保证办园质量。
在教育管理中突现自我管理的思想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在发达国家,学生、家长作为教育的消费者,拥有挑选学校的权利。学校要保证生源和财源,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以求得发展。这也是我们幼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自身首先应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办园、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尤其应增强自主经营的意识,力求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实施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我园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组织教职工参与研究、讨论,形成“制度为我们服务”的共识,所确定的考核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持了有序的工作秩序,使教职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各尽其职、各显其能,促使全园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变化而变化。
三、注重以点带面,追求集体成长。
《纲要》全新的教育思想,赋予了教师更多的工作空间,同时,也对幼儿园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园长应把握好骨干教师培养和全体教师共同成长之间的关系,更多关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每位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及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青年教师,他努力帮助他们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为形成个人风格作准备,经常性的派遣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鼓励其参加学历进修,为青年教师找好师傅,进行师徒结对,共同提高;对中年教师他设法帮助他们找出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并不断加以总结。让每一个教师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及努力的理由。另一方面由于我园幼儿教师年轻,特别是刚上岗的新教师确乏经验,谈不上职业的成熟,更谈不上将自己教育的行为内化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何使她们主动顺应幼教改革、逐步成熟,为幼儿园的发展早日挑大梁,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就要关注她们,提供适宜的机会,组合新老教师开展“师徒结对”、“一帮一”活动。挖掘新教师的潜能使她们早日成材而提供良好契机。事实证明,瞄准苗子、有的放矢、规划培养,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对集体来说,也是一种收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我们幼儿园的教师频频在市级以上的各项基本功、评优课、论文、方案设计等活动中得奖。
四、开展动态管理,实施多元评价。
幼儿园园长在实施管理中应将原来的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力求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个性化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促使评价结果更趋全面、客观、公正、科学与规范。首先,要转变评价思想,明确评价目标。一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确立自己在社会或幼儿园群体中的形象与价值。二是管理者要从严管理,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协助教师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成功。其次,要信任教师,及时奖惩。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发挥具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的工作要及时奖惩,管理者只有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用全新的管理观念指导工作,真诚对待员工,才能更好地展示群体的魅力。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是否满足,更应当重视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不可否认,一个人的阅历、基础不同,能力和水平不同,必然表现出个体差异。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展示才华的机会及合理的物质条件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是均等的。但这些毕竟都是外部条件,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每个教师应该把握机会,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断进步,管理者也要看到每一位教师的点滴进步,并且让教师感到自身的提高。只有在教师不断自我提高的经常基础上,教师才能较客观地横向比较,从而调节自我的目标。在具体操作中,要让每一位教师先寻找现实坐标,再规划发展坐标,制定出发展措施。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还要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的合方法,即不仅看到终点的教学成绩,更要看到起点的高低,使评价更全面、准确。